趙光義年少氣盛,也極力讚成出兵北伐。
趙匡胤頷首微笑,見趙普緘默不語,似有所思,問道:“則平愛卿,你意下如何?”
趙普從椅子上緩緩站起,躬身說道:“啟奏陛下,微臣尚未考慮成熟,故不敢妄言。”
趙匡胤大手一揮:“你何必故弄玄虛?盡管將心中所想說出!”
趙普略作思忖,開口說道:“當今天下,大宋居中,北有北漢、遼國,南有南唐、南平、楚、吳越、南漢、西蜀諸國,陛下平心而論,若大宋出兵,取北方易還是南方易?”
“遼乃虎狼之國,地域廣大,將士剽悍;南方民性孱弱,且各國割據孤立,可分而擊之。當然取南方較為容易。”趙匡胤回答。
趙普又問:“陛下再想一想,就我大宋眼下的實力而言,攻取北漢固然綽綽有餘,但對付遼國,能有幾成勝算?”
趙匡胤沉思了一會兒,說:“就目前的國力而論,恐怕還無法與遼國抗衡,但是……”
“陛下請不要說‘但是’,”趙普打斷趙匡胤的話,接著說:“我們若攻下北漢,必然麵臨遼國強大的軍事壓力,甚至引發持久之戰,耗費國力而無一所獲。若南方諸國乘勢北犯,就會造成兩麵受敵、疲於應付的局麵。故現在攻打北漢,實非明智之舉也!”
“那你意下如何?”趙匡胤身子前傾,急切地問。
趙普向前走了兩步,雙眼炯炯發亮,斬釘截鐵地說:“八個字:防北攻南,先南後北。唯有如此,方能使我大宋立於不敗之地,並進而成就統一海內的大業!”
“依你所言,莫非就聽任北漢猖獗,讓那幽雲之地,長期陷於韃子之手不成?”趙匡胤忿忿地說。
趙普正要進一步說明,一直未曾開口的陶穀搶先說:“陛下,宰相並非說不攻打北漢、收複失地,而是說先取南方諸國,既擴大疆域,充實力量,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再轉而全力北伐,豈不是萬無一失?”接著,又側身問趙普,“宰相可是此意?”趙普笑道:“知我者,陶兄也!”從感情上說,趙匡胤恨不得即刻領兵親征,盡快擊敗北漢,收複幽雲失地,但他畢竟不是一名普通將領,而是一國之君,他必須站在君主的立場上,理智地分析全局,做出有利於國家的正確決策。反複思考之後,他不能不承認,趙普的意見是對的。雖然有些不甘心,他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的主張,接受了趙普“防北攻南,先南後北”的八字方針。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正是這一方針,使宋朝廣開疆土,一步步繁榮昌盛起來。
趙匡胤是雷厲風行的人,一旦確定了對北方采取防守的策略,便進行了一係列的軍事部署:令趙讚守延州、董遵海守環州、姚內斌守慶州、王彥升守原州,以防西夏;令李漢超守關南、馬仁禹守瀛州、韓令坤守常山、賀惟忠守易州,以備遼人;令李謙溥守隰州、武具琪守晉州、郭進守西山、李繼勳守昭義,以拒北漢。十二員戍邊大將的家屬,一律留在京師,扶養甚厚;同時,允許鎮邊將領通過貿易籌措軍餉,有權獨自處理軍政事務;每當諸將回京,趙匡胤必親自接見,賜宴賞物,以示恩寵。因此,鎮邊將領都竭盡全力,忠於職守。北境戍守的穩固,有力地支持了朝廷向南方擴張。
正當趙匡胤急於向南尋找一個突破口的時候,意料之外的契機出現了。建隆三年(962年)十二月,楚王周保權、南平王高繼衝先後向宋朝告急,請求派大軍討伐叛將張文表,以解兩國危難。
唐末大亂之時,楊行密擊敗孫儒,孫儒的部將馬殷率軍轉入荊湖。後梁建立,封馬殷為楚王,馬殷死後,諸子為了爭王位互相殘殺,南唐趁機出兵滅了楚國。不久,楚之舊將周行逢起兵,趕走南唐軍,控製了潭、朗、衡、永數州,恢複了楚國。
宋太祖初定中原,無暇南顧,封周行逢為朗州大都督,仍襲楚王,多次遣使慰問。周行逢在這個狹小的獨立王國裏發號施令,自行其政,倒也其樂融融。誰料好景不長,建隆三年(962年),周行逢偶染小恙,病情加重,到十一月,已是臥床不起。他知痊愈無望,大限將臨,便召集部將叮囑道:“朕子保權,年僅十一歲,全賴各位輔佐保護。朕之部將,其凶狠難馭者,朕已誅之殆盡,唯衡州刺史張文表,素凶悍,不願居於人下。朕死後,他必為亂,望諸公善佐吾兒,無失土宇。必不得已,當舉族歸宋,勿令陷於虎口。切記切記!”
周行逢死後,其子周保權繼位。張文表聞之,果然不勝其忿,怒氣衝衝地說:“我與行逢俱起微賤,同立功名,今日他歿,何以不將王位授我?我安能北麵事行逢小兒!”隨即興兵,殺氣騰騰直撲潭州,奪其城,誅殺潭州刺史廖簡。又放出風去,揚言周保權若不以王位相讓,將大舉進攻朗州,盡誅周氏。
楚王周保權一介孺子,聞得此訊,嚇得眼淚直流,手下部將,也大多畏懼張文表,不敢出戰。無奈之下,隻好遣使速往開封,向宋朝乞師求援。
再說唐末朱溫建立後梁政權,派大將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到荊州後,又向外擴張,占據了歸、峽二州。後唐初年,高季興受封南平王。季興傳其子從誨,從誨傳其子保融,保融傳其弟保勳,保勳又傳其侄繼衝,世代鎮守江陵。南平僅有荊、歸,峽三州,在南方諸國中力量最弱,其地與潭州毗鄰。高繼衝聽說張文表作亂,擔心亂軍侵入南平,引來禍患,所以也遣使向宋朝告急,以求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