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太祖杯酒釋兵權 趙普為相定國策(2 / 3)

趙匡胤被戳到痛處,啞然無語,隻好收回成命,轉而任命趙光義襄助禁軍事務。

卻說自從趙匡胤登基以來,張永德雖為有功之臣,但畢竟與周室是至親,處於一種極為尷尬的地位,心中頗不自安。此時,聽得趙匡胤廢黜諸將,心中愈發恐懼,反複思量之後,向趙匡胤提出,辭去殿前都指揮使一職。從此回到家鄉,過了幾年寂寞但也算是平安的日子,一直到因病而逝,也算是得其所終了。

韓令坤當時領兵駐守北邊,得知慕容延釗、石守信等人被解除兵權,未置一詞,隻是酒喝得更多了,話也更少了。趙匡胤幾次召他來京相聚,他都借故推托,趙匡胤絲毫也不懷疑他的忠誠,但心常耿耿,卻也無可奈何。

殘冬一過,春天來臨。接連幾場春雨,洗去了冬日積下的塵埃,天地間顯得格外明淨清爽。清明過後,趙匡胤雅興大發,帶著朝中一幫大臣,前往京西的金明池春遊。

此時正是汴河水漲的季節,金明池的水漫過了堤岸,水麵更為浩淼開闊。君臣數十人分乘十餘艘豪華的遊船,泛舟碧波蕩漾的池水之間,談笑聲、喧鬧聲,頃刻打破了林間水畔的寧靜。一群群白鷺受到驚嚇,引頸嗚叫,竟相飛向高空,在藍天白雲間盤旋翱翔。

宰相王溥、範質和翰林學士陶穀同乘一舟,三人倚在船頭,興致勃勃地觀賞眼前的美景。範質指著池南臨水殿一帶的綠樹碧瓦,嘖嘖讚道:“此乃金明池精華所萃,異日致仕,若能在臨水殿旁的樹林深處,建一草庵,安度餘生,豈不樂哉!”

王溥也情不自禁地附和讚同。

陶穀收回遠眺的目光,側身望著範質、王溥悠悠道:“山水隱逸之樂,人皆向往。當年範蠡功成身退,逍遙江海之上,故能免禍善終;文種不識時務,難舍富貴,終為勾踐所害。進退禍福,皆在一念之間,思之令人扼腕。不知兩位願學範蠡,抑或文種?”

王溥捋了捋胡須,哈哈一笑:“恐怕兩人皆難學也。我輩凡夫俗子,焉能與古聖賢相提並論?”

還是範質稍有心機,似覺陶穀話中寓有深意,怔得一怔,說道:“陶學士這話深藏玄機,還望細說一二。”

陶穀雙眸在眼眶中轉了幾圈,麵無表情地說:“在下隨口言之,哪有什麼玄機?其實激流勇退,保得身家平安,乃無上明智之舉,古今皆然。尤其是若有把柄為人所乘,更當速謀退路,否則大禍降臨,則悔之晚矣!”

範質聽了,心中一驚,王溥也意識到陶穀所言,必有所指,兩人麵麵相覷,神色極不自然。原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皇城擴建,範質利用工程總管的職權,私吞數萬兩銀子的款項;今年春節過後,唐主李璟派人來開封,暗地裏給範質、王溥、趙普三人各送了一份厚禮,除趙普外,二人貪於財利,一一笑納。他們雖然得了金銀,但畢竟違反了大宋律條,特別是私受南唐金帛,弄不好落個通敵謀反的罪名,那可是誅夷三族的大罪!

更可怕的是,範質、王溥與趙普一貫貌合神離,近來衝突益劇,而趙普與皇上親如兄弟,且心思細密,熟諳權詐,在京城廣布眼線,更兼有趙光義、陶穀、張瓊等人為其輔助。萬一趙普知其底細,奏明皇上,那就不堪設想了!

範、王二人越想越怕,再也無心賞遊山水,滿臉堆笑,邀陶穀進船艙細談。陶穀知道旁敲側擊已見成效,暗暗高興。三人進艙中談了片刻,陶穀幹脆將話挑明:“其實,二位宰相的事,早已有人報告趙樞密使,隻不過他為人仁厚,又念及共事的情分,不忍心眼睜睜看諸位陷入危難,故一直未奏明皇上。樞密使乃皇上患難之交,其關係不亞於慕容與韓將軍;且自從二位宰相逼皇上痛斬王仁,皇上對二位已心存芥蒂。若樞密使將事揭出,再稍作渲染,則兩位危矣!”

“那可如何是好?還望陶學士指教!”範質、王溥麵臨危境,也顧不上宰相的身份,朝陶穀連連作揖。

陶穀臉露沉思之狀,在艙中走了幾步,說:“以在下之見,欲求萬全,唯有向皇上提出辭呈,並舉樞密使為相。如此,則既可遂皇上之心,又可順樞密使之意,從此諸位脫離俗務,優遊山水,可得高枕而樂矣!”

範質、王溥聽了,心中恨道:“趙普匹夫,你好歹毒!欲借機逼我們退位,便與陶穀設了這個圈套,讓我們鑽!”心中雖這樣想,臉上卻不敢表露出來。確實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即使明知是圈套,也隻好往裏麵鑽了。

幾天以後,範質、王溥二人正式向宋主提交了辭呈,並一致推舉趙普為宰相。趙匡胤早有起用趙普、罷免兩相的打算,也就順水推舟,說了幾句挽留嘉勉的客套話,批準了二人的辭呈。

趙匡胤又與趙光義等人商議,認為多相製度,容易造成相互推諉、各不負責的弊病,不利於政令的施行,因而趙匡胤隻任趙普一人為相,總領朝政。從此,趙普獨居相位,真正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而曾經顯赫一時的範質、王溥,則徹底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趙匡胤罷兩相,用趙普,革除積弊,整頓財政,可謂如魚得水,朝政大為改觀;與此同時,他又和趙光義一起,進一步加強禁軍的建設,削弱藩鎮將領的軍事力量。不到半年,朝廷府庫充盈,政局穩定,禁軍人數擴大到十六萬。

收複北方失地,是趙匡胤少年時候的一個夢想,而要驅除韃子,收複燕雲十六州,首先必須蕩平北漢。登位兩年多來,他一刻也未忘記這一夙願,隻是穩定內政的迫切性,使他暫時無暇顧及而已。現在政權穩固,軍力強盛,討伐北漢的條件已經具備,他的眼光自然由內而外,投向了北中國那片讓他夢魂縈繞的土地。

趙匡胤召來趙普、趙光義、陶穀、潘美等人,向他們談了親征北漢的打算,激動地說:“北漢割據十餘年,不僅威脅我大宋,更是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最大障礙。以我大宋兵力,足以除此心腹大患,為平遼奠定基礎。不知諸位有何看法?”潘美最善揣摩迎合,趙匡胤話音剛落,便接口說:“陛下雄才偉略,眼光遠大,親率精銳禁軍,北伐漢逆,上合天意,下順民心,必能克亂致勝,揚我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