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太後忠言勸宋主 太後臨終立儲君(1 / 3)

太後讓眾人退下,用平和的語氣對趙匡胤說道:“胤兒,你或許認為母親太過嚴苛,但是你知道我的用心良苦嗎?”

趙匡胤看著你的愛妾被押走,感覺這個皇帝實在太窩囊,悶聲答道:“自古以來,南一個帝王不是妃嬪成群?一直以來,兒皇都對母後的話言聽計從,不敢違背。這次南唐獻來美女,偶爾親昵,好像並沒有錯!”

“胤兒,你實在糊塗!為娘並不反對你充實後宮,但現在國家根基未穩,北方失地尚未收複,南有列國虎視眈眈,哪裏容得你依紅偎翠?況且,即使以後形勢穩定,亦須挑選那些賢淑端莊、知書達理的女子,切不可唯色是求,亂了宮中的綱紀!”

“為兒雖然有些放肆,但並未因此荒廢政事!”趙匡胤心裏不服,囁嚅著說。

太後眉頭一皺,提高聲音道:“豈有此理!胤兒,你捫心自問,這一個多月來,你除了照例臨朝,還做了些什麼?你以為南唐進獻。美女是一片好心嗎?他們是希望你沉迷聲色,意誌消磨,以削弱大宋對他們的威脅罷了!我從前說你尚未更事,你還不服。現在身為帝王,依然如此,如何令娘不擔憂!”

趙匡胤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他不得不承認,這一個多月,許多公文未能批閱,整頓禁軍的計劃亦未製定,北漢的動態半點不了解,外鎮將領的情況心中無數。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他擦了擦額上的冷汗,偷偷瞧了母親一眼,那張熟悉的臉上布滿了皺紋。歲月無情啊,她真的老了,然而,她還要為自己、為國家操心。在對母親的教訓心悅誠服的同時,趙匡胤心頭還湧上一種巨大的負疚感,他誠摯地輕聲說:“娘,為兒知錯了。”

太後長長籲了口氣:“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你登基未及一年,先屠澤州,後迷女色,也不知將來還有何事發生。為娘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娘一旦撒手西去,當今天下,還有誰能約束你呢!”

太後頓了頓,接著說:“胤兒,則平賢侄忠心耿耿,老練持重,可以相國;細君生性善良賢惠,知書達理,可以助你主持後宮。凡內外大事,當多跟他們商量。又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諸臣進諫,當擇善而從。為臣易,為君難啊!”說完,發出一陣劇烈的咳嗽。

趙匡胤和細君不約而同地起身,在太後的背上輕輕地捶拍。兩人相視,默然無語。

新年一過,趙匡胤開始處理那些積累下來的公文。在眾多的奏折中,潘美關於改革兵製,加強禁軍的建議,引起了他的重視。

潘美認為,要想提高對外作戰、對內宿衛的能力,就必須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控製的強大禁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可建立“揀選淘汰”的製度,即從各州選拔精壯士卒,升入禁軍,將禁軍中的老弱淘汰,遣回各州,仍舊給予俸祿。其實這一做法,早在周世宗時就采用過,隻不過多為臨時性的權宜之計,而沒有形成固定的製度而已。

自從平定李筠、李重進之後,趙匡胤考慮最多的,一是南征北伐,統一天下,二是如何削弱諸將兵權,杜絕兵變的可能。依潘美的計劃,既可削弱諸將兵權,又可加強朝廷之力,可謂一舉兩得。

趙匡胤興奮起來,手持奏折,在殿中來回踱步。這個計劃一旦施行,對朝廷百利而無一害,問題在於各鎮將領是否接受。如果因此引發諸將的不滿,聯兵抗命,反而會弄巧成拙。

為穩妥起見,趙匡胤把趙普、慕容延釗、石守信、潘美等人召進宮來商議。趙普說:“目前朝廷的禁軍實力,已自不弱,而且外有韓令坤、王審琦等心腹將領為支撐,諸將決計不敢抗命。依臣看來,此計應當盡快實行!”

“以你看來,該如何實施呢?”

趙普思索了一會道:“外鎮將軍中,以符彥卿兵權最大,陛下隻要能派人說服符彥卿,請他帶頭支持朝廷,其他外鎮諸將,斷然不敢拒絕!”

趙匡胤想,這符彥卿,曆晉漢周三朝,累為外鎮大將,他的幾個女兒,皆長得天姿國色,一個嫁給周世宗柴榮,一個嫁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尊榮無比。隻要能啃下這塊骨頭,兵製改革就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趙匡胤左思右想,決定讓弟弟光義以探親之名,去探探虛實。

正是陽春三月的時節,趙光義帶著妻子符氏,來到天雄節度使符彥卿所在的永濟。翁婿相見甚歡,趙光義趁談話融洽之機,將朝廷之意和盤托出。

符彥卿為人極其精明圓滑。他深知趙匡胤擴大禁軍,乘機削弱藩鎮勢力的決心已定,趙光義此番前來,隻是探他的口風而已,不管他同意與否,選兵製度實施是一定的!與其徒勞相抗,還不如順其心意,尚能保住現有的地位。因此,趙光義一說,他馬上表示同意。趙匡胤聽了光義的報告,大喜過望。他原以為符彥卿作為周氏的姻親和舊將,不會積極與朝廷配合,至少也要費一番周折,沒想到事情會如此順利。

趙匡胤立即簽署了揀選淘汰禁軍的敕令,火速發往各鎮。詔令除邊境地區外,其餘部隊都要做好挑選兵員的準備。同時,又派石守信在京城禁軍中,挑出一千多名精壯士兵,作為選兵的“兵樣”,分送各地,強調各鎮將領必須按兵樣選送,切不可敷衍了事,或降格以求。

四月,各鎮將領得到朝廷赦令,起初尚自徘徊觀望,後來知道符彥卿帶頭選兵,這才開始行動。五月,符彥卿選送的三千名禁軍新兵抵達京城。接著,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也陸續將精心挑選的勁兵送往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