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宋主大屠澤州城 趙普私告皇太後(2 / 3)

長平一役,宋軍大獲全勝,斬首萬餘級,俘虜敵軍近兩萬,繳獲各種輜重不計其數。可以說,李筠的主力受到重創,失敗已成定局。

慕容延釗、石守信兩軍彙合,他們指揮將士立起木柵,把澤州城包圍起來,同時派使者迅速回京告捷。趙匡胤得知此消息,不禁豪情頓起,也顧不上趙普的反複勸阻,下詔親征,帶領殿前諸班虎賁之師,浩浩蕩蕩奔往澤州前線。

宋主親臨軍中,三軍將士情緒亢奮,而澤州守將聞之,莫不膽寒,暗思退路。當天晚上,李筠的部將範守圖、王全德、王廷魯三入夜縋出城,向宋軍投降。城中越發惶恐不安。

李筠的愛妾劉氏,年方二十,蕙質蘭心,玉貌絳唇,跟隨他同來澤州,見城破就在旦夕之間,問道:“將軍,城中健馬還有多少?”

李筠答道:“不下千匹。夫人安得問此?”

劉氏說:“孤城危蹙,破在俄頃,將軍若得健馬數百,與心腹將校突圍,守住潞州,再向北漢、南唐求援,猶有一線生機。”說罷憮然。

儋圭也勸說道:“將軍,城中精卒尚有萬餘,夫人所言有理。末將願舍卻性命,保護將軍突出重圍!”

李筠雙眼血紅,兩頰消瘦,嘴唇顫抖著說:“我起兵數日。即遭敗亡,此乃天數,非人力所能改變也。即使退保潞州,亦無補於事,徒使潞州父老蒙受荼毒,其心何忍哉!儋將軍武藝絕倫,倘能攜夫人突出城去,則李某感激不盡矣!”言畢雙膝跪下,涕淚長流。

儋圭心頭一震,也跪在李筠麵前,哽咽著說:“將軍於末將有再造之恩,既然將軍心意已決,末將願追隨將軍左右,生死與共!”兩人相擁而泣。劉氏見此,也不由得珠淚縱橫。

過了幾天,趙匡胤詔令發起總攻。宋軍八萬餘名將士,爭先恐後,奮勇登上城牆。守城部將馬全義見大勢已去,打開城門投降。宋軍如滾滾洪流,湧進澤州城,呐喊聲響成一片。

李筠滿臉悲憤,站在早已準備好的柴堆前,耳聞那如震如怒的呐喊聲,心知大限臨近,令親兵點燃幹柴。火苗騰起,轉瞬間融成一片熾紅。

劉氏哭喊著撲過來,抱住李筠:“相公,你執意一死,賤妾何以偷生?要死我們一起死!”

李筠用手撫摸著她嬌好的臉頰,流淚道:“夫人,萬萬不可!你已有身孕,那是我的骨血啊!若上蒼垂憐,生得男兒,將來或可報此血海深仇也。你快逃命去吧!”劉氏回顧再三,號泣而去。李筠整衣斂容,仰望蒼穹,凝神片刻,縱身跳進熊熊大火,刹時化為灰燼。烈焰騰上半空,青煙糾結不散,仿佛是悲怨凝就的幽魂。儋圭目睹李筠赴火而死,也不再作苟活之計,率領餘下的數百親兵,迎著宋軍衝殺過去。先行入城的宋軍,猛然遭到這支哀兵的攻擊,一時之間竟也抵擋不住,被衝得七零八落。儋圭懷著必死之心,舞動長槍左挑右搠,轉眼便有數十名宋兵死在他槍下。他全身是血,依然齜牙咧嘴地廝殺,哪裏人多他就殺向哪裏。

這時,慕容延釗、石守信護衛著趙匡胤趕了過來。見此情景,趙匡胤眉頭一皺,喝令王仁,帶領金槍班士兵猛撲過去,一陣砍殺之後,那數百親兵全被殺死,殘缺不全的屍首堆滿了街頭。儋圭也終因精疲力竭,被王仁等人生擒。

儋圭五花大綁,被帶到趙匡胤跟前。趙匡胤見他渾身是傷,幾乎成了一個血人,卻仍然高昂頭顱,橫眉怒目,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不由得起了惜才之心,說:“儋將軍乃英雄豪傑,若能棄暗投明,歸順大宋,朕不僅饒你不死,而且加你官爵,保你終身富貴!”

儋圭憤然答道:“你敢負周,吾不背主。要殺便殺,無須多言!死不負主,得其所哉!”

趙匡胤氣得渾身發抖。王仁舉起鐵錘,對著儋圭的頭一陣猛擊。儋圭倒地而亡,腦袋被打成一團血漿,慘不忍睹。

趙匡胤餘怒未消,咬牙切齒下令道:“傳令三軍,凡城中李筠餘部,一概格殺勿論!”

宋軍得此聖旨,湧人大街小巷,開始了血腥的洗劫。可憐澤州近萬名剩餘的將士,已失去抵抗能力,幾乎無一幸免;更有那些殺紅了眼的宋兵,連無辜的百姓也不放過,因而有數萬平民,也成了亂兵的刀下之鬼。街巷中到處是狼藉不堪的屍首,護城河的水染成了紅色。

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持續了整整兩天,那種可怕的情景,在澤州百姓的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幾十年後提起,仍然心有餘悸。

第二天,趙匡胤率領大軍進逼潞州。李守節麵對氣勢洶洶的宋軍,心知無法抵禦,隻好出城迎降,匍匐乞死。趙匡胤極恨李筠,本來想殺了李守節,屠戮潞州城,以泄心頭之恨,但見李守節主動投降,加上慕容延釗的規勸,這才赦免其死罪,授予團練副使之職。李守節千恩萬謝,將府庫金銀全部獻給趙匡胤,唯恐不能得其歡心。

趙匡胤在潞州大宴諸將,留高懷德鎮守潞州,啟駕回京。待宋軍主力離開之後,李守節才有暇為父親罹難而悲傷。他又派人四處查訪劉氏的下落,終於在澤州城外的一座破廟中找到。後來劉氏果然生了一個男兒,因李守節終身無子,劉氏所生之子,乃李筠唯一血脈傳人。民間紛紛傳說,是李筠的一片孤忠,感動了上蒼,昊天有意垂顧,方使李筠保此傳嗣,不致絕後。

趙匡胤回到京城的次日,太後派人傳他火速前往慈寧宮。趙匡胤雖是一國之君,但他生性純孝,對母親極為敬畏,聽說母親喚他,急忙問是何事。那前來傳喚的宮女亦不知情,隻說太後似乎不太高興。趙匡胤心中一沉,忐忑不安地來到慈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