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將軍計奪瓦橋關 世宗誤上病龍台(2 / 3)

郭榮把手伸進皮囊裏,似乎碰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掏出來一看,是一根長條形的紅木,長約兩尺,寬約兩寸,堅硬潤澤,古樸典雅。郭榮心裏暗自奇怪,拿在手裏,仔細地端詳,突然發現木條一麵的中央,隱約有五個凹進去的陰文,字很小,又是古篆,他認真看了好一會兒,才認出是“點檢做天子”!

郭榮心頭不由一震。殿前都點檢一職,是郭榮不久前特意設置的,主要是指揮殿前諸班禦林軍和京城禁軍,負責皇宮大內的警衛和皇帝外出時的安全。此職務極為重要,地位也在殿前都指揮使之上,唯其如此,他才會選擇自己的妹夫張永德擔任。

這紅木上的五個陰文,使他想起後唐時代,唐廢帝李從珂被其妹夫石敬瑭奪取皇位的故事,再由此聯想到張永德數次反對自己北征,他越想越感到心驚肉跳,一夜未能成寐。

回到京城僅僅幾天,郭榮便冊封長子宗訓為梁王,次子宗讓為燕國公,命範質、王溥兩相參知樞密院事,又拜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兼宋州節度使,韓通為檢校太傅兼忠武軍節度使。文武大臣見皇上無端奪了張永德都點檢一職,均不明就裏,頓時議論紛紛。

郭榮的病情時好時壞,不知不覺到了六月。這一天,綠珠來到萬歲殿後的寢宮探視,郭榮一擺手,示意身邊的宮女退下,讓綠珠坐在自己的臥榻前,握著她的手說:“彈指之間,愛妃入宮已經六年。那年端午節,朕在龍舟上,初識愛妃。那時愛妃一身紫色衣裳,真是天姿國色。不知愛妃是否還記得當日的情形?”

“臣妾自然記得!”

“唉,天有不測風雲。朕正當壯年,卻忽染此惡疾……愛妃伴朕六年,又為朕生下愛子宗讓。若朕此病不愈,你們孤兒寡母如何是好?”

“陛下隻不過是偶染小恙,乃是鞍馬勞頓所致,依太醫的囑咐,定時服藥,好生調理,不久自可痊愈。”綠珠柔聲安慰道。

郭榮臉色蠟黃,虎目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黯然道:“愛妃有所不知。朕少時得到一異僧所贈鼉皮囊,此後便福至心靈,舉措無不合宜,事事順心,遂得天下。前日夢中,那異僧前來索取,朕不許,他竟然強行奪去。囊去人去,此乃天意也!”

綠珠強忍住淚水,勸解道:“陛下春秋鼎盛,福壽正長,夢中之事,不足為憑。皮囊仍在,陛下何必耿耿於懷!”

郭榮微微搖了搖頭,不再言語。

當晚,郭榮趁著神智稍微清醒,令範質、王溥、趙匡胤、李重進、韓通等人入宮受命,立梁王為太子。一切交代完畢,這位神武過人、南征北伐的君主,極不甘心地合上了雙眼。

隨著皇宮大內一片舉哀之聲,爭奪皇權的政治角逐,悄然拉開了帷幕。中國曆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正在醞釀之中。

顯德六年(959年)七月初四,是周世宗郭榮駕崩後,文武大臣第一次上朝。身居要職的官員們,陸續齊集於萬歲殿。

也許是因為天氣過於炎熱,也許是因為新皇上遲遲沒有到來,殿中的大臣們似乎有些躁動不安,不時有人來回走動,氣氛顯得沉重而壓抑。

“皇上駕到——”隨著內侍一聲尖聲尖氣的吆喝,年僅七歲的新主郭宗訓(史稱周恭帝),在李重進和張永德的攙扶下,來到殿中,登上禦座。文武大臣見新皇就位,一起跪下,行三叩九拜之禮。

宗訓身穿寬大的黃色袞龍袍,頭戴皇冠,一臉稚氣,麵對黑壓壓跪在地上的眾多朝臣,不知如何是好。他惶惑地望了一眼身邊的姑父張永德,張永德急忙走上前去,附在他耳邊說了一句,他才如夢初醒似地、用那清脆的童聲說道:“平身!”如此凝重的話語,出自一個七齡幼童之口,聽上去非常滑稽。

大臣們站了起來。李重進對殿中官員說:“先皇晏駕,新主登極。然陛下年幼,須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協助,代理朝政,仿周公故事,此當前之急務也。不知諸位有何高見?”

新任殿前都虞候、義成軍節度使石守信出班奏道:“殿前都點檢、宋州節度使趙匡胤,跟隨太祖、世宗二位先皇十幾年,出生入死,百戰百勝,深得先皇器重。臣以為相主持政,非他莫屬!”

話音剛落,韓通立即表示反對:“幼主嗣位,內外未服,百端待舉,攝政者當在有威望的皇親中挑選。檢校太保李重進,皇上至親,更兼領兵多年,名震天下。臣以為由他擔此重任,方可震懾四邊,總領群臣。”

潞州節度使李筠附議道:“輔國者當選年長德厚者為宜。李太保是我朝宿將,德高望重,實乃最佳人選也!”

慕容延釗此時新任殿前副都點檢,見此情景,走出班列說:“方今形勢,南有唐、吳越、西蜀、南漢諸國並立,北有契丹、北漢相逼。輔助幼主,光大先皇偉業,須有智勇兼備之人,而無須計較年齡資望,故甘羅、周瑜皆以少年而任重職也。臣謂都點檢趙匡胤,戰功卓著,才略過人,堪當此任!”

潘美、王審琦等人,也紛紛表示讚同。韓通心中一急,脫口喊道:“誰不知道你們依仗先皇偏愛,沆瀣一氣,張揚跋扈!”

此言一出,群臣驚懼,萬歲殿中頓時一片死寂。結黨向來是最為朝廷所忌諱的,而韓通卻在這樣的場合,當著滿朝君臣的麵,將這個罪名,加在趙匡胤等人頭上,群臣焉得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