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徐鉉犯顏逞唇舌 張瓊請纓戰姚彪(3 / 3)

“兩位所言,都有道理,臣竊以為尚未及根本也!北漢國勢日弱,其所倚仗者,遼人之增援也!欲肅清北境,必須釜底抽薪,先伐遼國。況且遼人長期占據我燕雲十六州,若能挾平淮南之威,北伐幽雲,收複失地,則陛下之功業,可彪炳史冊矣!”

郭榮讚賞地點點頭:“還是趙愛卿想得周全,甚得我心。事不宜遲,馬上著手準備,調集人馬,一個月後,朕要親征遼國!趙愛卿,你喪期將滿,北征重任,要與朕一起分擔才是!”

顯德六年(959年)四月,郭榮率兵北伐。各軍在滄州集結,令趙匡胤為水軍都部署,殿前都虞候韓通為陸軍都部署,水陸並進,征討遼國。郭榮親乘龍舟,隨後開進。趙匡胤、王審琦率領數百艘戰船,順流急進,幾天便到達了寧州。

遼人從石敬瑭手中所得州縣,久未經戰事,驟然聽到周軍攻打的消息,將士望風而逃。寧州的老百姓,本就心向中原,見了周師,一個個歡呼雀躍,爭相犒師,如過節一般。

船隊直接前往攻打寧州城。寧州刺史王洪,手下不到兩千人馬,老弱病殘就占了十之六七,見周軍水陸俱進,來勢凶猛,心知無法抵抗,便打開城門投降了。

趙匡胤派兵駐守寧州城,令王洪為向導,攻打孟津關。王洪立功心切,對趙匡胤道:“孟津關的守將張廷輝,是末將的妹丈。若太尉不疑,末將願單騎前往,說服他開關出降。”

趙匡胤大喜:“王將軍若能立此大功,兵不血刃而取孟津關,則是我大周之福,百姓之福!”

卻說張廷輝得知周軍大舉進攻,趕緊派人報告遼穆宗耶律明,同時在關外加深壕溝,設置屏障,準備死守,卻忽然接到通報,說是寧州刺史王洪單騎而來,連忙吩咐士兵打開城門。

“周軍入侵,你不在寧州防守,跑來此地做甚?莫非有什麼變故嗎?”

王洪壓低聲音道:“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到府上再詳談!”

兩人來到張廷輝府中。王洪將周軍如何強大、自己如何無奈投降的情形,細敘一番,勸張廷輝道:“敵強我弱,無謂抵抗,徒遭殺戮罷了。即使不為自己考慮,也要替家人和關內的百姓著想啊!”

張廷輝還在狐疑,一個士兵匆匆跑來報告:“將軍,大事不好了,周軍水師已兵臨城下了!”張廷輝登上城牆一看,周軍戰船林立,旌旗招展,嚇得臉色都白了。王洪又乘機勸導:“關內不足一萬人馬,如何與周軍相抗?況且你我皆為漢人,今日周師至此,我輩正好回歸中原,豈非義舉!”張廷輝早已鬥誌全無,於是開關投降。

此時,韓通的陸路大軍尚未到達。按事先約定,兩路兵馬應該在此彙合,再攻打瓦橋關。王審琦建議道:“瓦橋關守將聽說孟津關不戰而降,必定加強防備,不如趁消息尚未擴散,火速進擊,攻其不備!”

趙匡胤於是下令全軍將士,立刻起錨出發。瓦橋關地勢險峻,是通往幽州的必經之路。守將姚內斌驍勇善戰,而且關內多精兵良將,遠非寧州、孟津關可比,趙匡胤率軍登陸,令將士在關外嚴陣以待。

姚內斌是莫州人,身長七尺,武藝超群,得知周軍已達關外,登上城牆觀察。他見周軍多是步軍,覺得有機可乘,率領八千騎兵,氣勢洶洶殺了出來。

趙匡胤見敵將來勢凶猛,急令弓箭手放箭。密集的箭雨,遏止了敵人的進攻,雙方形成了對陣的局勢。

突然,敵營中衝出一員騎著白馬、身穿白袍的小將,手持大刀,威風凜凜,大聲喊道:“周賊休得猖狂,誰敢出來與我一戰?”

趙匡胤聽他口出狂言,提起渾天棍,就要上馬迎戰。趙普攔住道:“太尉身為大軍主帥,豈可隨意出戰,逞那匹夫之勇?”

張瓊上前請戰:“太尉,讓卑職來對付他吧!”不等趙匡胤發話,如閃電般衝向敵陣。李良擔心他有失,策馬跟了上去。

那白袍小將名叫姚彪,是姚內斌的公子,練得一手家傳的好刀法。姚彪年輕氣盛,自視甚高,兩軍對陣的機會,他當然不會放過。

他正在陣前耀武揚威,忽見周軍陣營中衝出一員大將,手提大刀,策馬而來,轉瞬間便到了眼前,也不答話,揮刀便砍。姚彪舉刀一擋,震得雙臂發麻,大刀幾乎脫手,不覺暗自心驚。兩人各持大刀,你來我往,戰了七八十個回合。姚彪刀法雖精,畢竟年紀尚幼,怎抵得住張瓊的神力?窮於應付之間,被張瓊瞅準機會,策馬斜抄,猿臂輕舒,一把將他提了過去,橫按在馬背上。

姚內斌見愛子被敵將活捉,心急如焚,縱馬提刀,追了過來。李良見了,舞動雙劍,催馬迎上去。姚內斌號稱“燕南第一刀”,此刻救子心切,便施展出渾身解數,恨不得一刀殺了李良,招數狠辣淩厲。李良見他拚命,絲毫不敢懈怠,沉著應戰。

眼見張瓊活捉姚彪,回到周軍陣中,姚內斌一腔怒火全撤在李良身上,刀鋒挾著呼呼的風聲,不離李良要害之處。李良知他刀法純熟,勁道威猛,不敢硬拚,仗著自己身形輕巧,劍法靈活,避實就虛,與他周旋。

兩人戰到三百餘合,猶自不分勝負。姚內斌知道遇上了勁敵,料難取勝,又擔心周軍乘機奪關,便奮力隔開李良的雙劍,馬一帶,跳出圈子,抱拳對李良道:“閣下好劍法,老夫異日再向你討教!”率領部下撤回瓦橋關。

此次出征,殿前諸班皆隨禦駕。趙匡胤手中沒有了這幫精銳。猶如失掉左右臂膀,心中忌憚,也不敢輕易攻城,隻是命令將士逼近關隘,紮營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