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趙匡胤喜得良將 周世宗檢閱大軍(2 / 3)

王全斌吩咐軍士張了一張大黃強弓,張瓊接過去,在手裏掂了掂,又拉了拉弦,便站了個弓步,右手將一支箭扣在弦上,瞄準靶心,隨即發力。那箭矢帶著輕微的嘯聲,快如閃電,直奔靶心,鋒利的箭鏃穿過木質的靶,隻剩下三寸箭羽留在外麵。

眾人尚未來得及喝彩,張瓊將餘下的兩支箭同時扣在弦上,身子微側,改為右手持弓,左手拉弦,那兩支箭同時射出,挾著破空之力,一一釘在第一支箭的左右兩側,把那淡黃色的箭羽緊緊地夾住。

衙署內所有的人都驚呆了,過了一會兒才清醒過來,叫好聲響成一片。

趙匡胤心中暗自讚歎,不過臉上卻沒有流露出來。接著,他又讓張瓊演練刀法、棍法和劍法,也無不技巧嫻熟氣勢駭人。當張瓊奉命表演拳法,打出一套威力無比的虎拳時,那熟悉的招式,令他和李良大吃一驚。趙匡胤離開座椅,走過去大聲問道:“張瓊,你這虎拳是從何處學來的?”

張瓊正在興頭上,聽趙匡胤這麼一問,收了招式,一言不發,麵對趙匡胤站著。趙匡胤又問了一遍,見他仍不答話,惹得性起,厲聲喝道:“張瓊,休得狂妄!你敢不敢與我交手比試?”說著脫了外衣,走近張瓊。

按常理說,與當朝名將過招,一般人都沒有這個膽量,更何況是個在押的犯人?可張瓊就是不信這個邪。他久聞趙匡胤武藝超群,心想你棍法雖然厲害,拳法未必能占便宜,輸了不丟麵子,贏了充其量是殺頭。反正是個死!心一橫,便亮開了架勢。

張瓊萬萬沒想到,趙匡胤使的竟是同一套拳法,而且力道與熟悉程度,還在自己之上。隻見他時拳時爪,威猛淩厲,舒展自如。兩人鬥到三十餘合,張瓊已覺難以招架,又支撐了二十來招,氣力不濟,手忙腳亂,眼看就要落敗,趙匡胤卻倏地收住了攻勢,然後轉身穿好衣服,重新在椅子上坐下,招手叫張瓊過去,對他說:“你年紀輕輕,功夫能練到如此地步,也實屬不易。你是否願意當我的親兵?”

張瓊對趙匡胤的武功由衷佩服,便點了點頭。李良高興地走過來,用胳膊肘碰碰他的腰:“還不快謝趙將軍!”

張瓊望了李良一眼,倒地向趙匡胤跪下,叩了三個頭,一字一頓地說:“謝將軍不殺、收留之恩!”

趙匡胤哈哈一笑,彎腰扶起他:“不必如此多禮,不過你那強脾氣,倒正合我的心意!”

“你那套虎拳是何人傳授?”趙匡胤不經意似地問道。

“為了報仇,三年前,我去了襄陽,聽說峴山龍興寺的弘忍師父精通虎拳,便跑去求師。弘忍師父本來不傳俗人武功,我在寺中挑水砍柴,軟磨硬泡了幾個月,才破例授了我這套虎拳。因為我要尋找仇人,不久就離開了襄陽。”

趙匡胤與李良自從那年告別龍興寺,就再也未聽到有關廣濟大師的消息,現在知道張瓊曾去過那裏,自然百般詢問。當得知廣濟大師身體欠安,實際上已由弘忍管理寺務,而因香火冷清,寺中資財不足,甚至僧眾連衣食亦感困窘時,兩人的心情變得沉重起來。

過了幾天,兩人籌集了一萬兩白銀和一批珍貴藥材,專門派人送往龍興寺。李良的一顆心,不由自主地飛向了千裏之外的峴山。他懷念從前那些溫馨寧靜的歲月,牽係著廣濟大師、弘忍和其他師兄弟。

塵世的苦樂悲歡,在他心頭刻下了無數印記,李良心中的那塊明鏡,逐漸抖去俗世的塵垢。重返佛門淨土的念頭,變得日益清晰強烈起來。

周主郭榮是個心思周全的人。早在征伐淮南之前,他就考慮過訓練水軍的事,並將其付諸實施。

那是顯德二年(955年)的春夏之交,郭榮和皇後符氏,在京城西郊的金明池泛舟。金明池當時麵積約十畝,卻水清似鏡,加上池畔楊柳成行,綠草如茵,郭榮即位後,將其作為皇家池苑,修築亭台水榭,建造彩舫遊船,時或來此休息散心。

那日,他與符氏登上彩舫,船駛至池中心,隻見微波蕩漾,輕風人懷,不覺有飄然欲仙之感,隨口歎道:“金明池風光絕佳,可惜氣度局促,終乏恢弘之象也!”

旁邊的符氏接口說:“陛下身為天子,無事不能,既嫌水麵太狹,何不加以開鑿,引來汴河水?如此既可擴大水域,又可訓練水軍。”

符氏的話,無意中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不久,郭榮任命王審琦為總管,負責開鑿擴建工程;同時從江南招來能工巧匠,建造大小戰船,隻可惜開始南征時,工程仍未結束,戰船也未造好。

等到郭榮從壽州歸來,他對水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此時金明池的擴建已經完成,水域周回二十餘裏,南有臨水殿,北有仙橋,一條寬約五丈的運河直通汴水,可容戰船往來;而一年來工匠們日夜勞作,百艘戰船已經泊在河岸池中。郭榮視察之後大喜,詔令對王審琦等人予以嘉獎,並撥給他三千軍士,命王環為副手,組建了後周的第一支水軍。

王環本江南人氏,生長於水鄉,深諳行舟水戰之道。有了他的幫助,王審琦訓練水軍如魚得水,很快就上了軌道。半年不到,這支水軍就成了馭舟自如、熟悉水陣的精銳之師。

郭榮聽說水軍已具規模,龍心大悅,傳下詔令,定於十一月中旬,聖駕禦臨金明池,檢閱水軍。王審琦、王環等人有意取悅皇上,自然加緊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