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麵帶笑容,大聲反駁道:“高將軍的話,我有一點不解。趙普頗有才智,而且在滁城一戰中因為獻計立下漢馬功勞。隻要對國家的利益有益,破格提拔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現在,壽州還沒有攻下,淮南戰役也沒有平息,更是有北漢的殘兵,不斷地侵犯我朝邊境。將來陛下南征北戰,護駕攻戰,怎可缺少這樣的精銳軍隊呢!”
高懷德還想爭辯,郭榮揮了揮手說:“無須再爭!趙愛卿之言有理,朕準其奏。趙普任定國軍節度推官,襄讚軍務;殿前諸班每班擴充至一千人,其兵源既可招募,亦可在各軍中挑選,諸將要大力支持,不得推諉敷衍!”
自從郭榮在高平痛斬大將樊愛能、何徽,爾後又整頓禁軍,加強對軍隊的控製,諸軍將領再也不敢存驕矜輕慢之心。此時見郭榮說得斬釘截鐵,無可移易,心中雖有些不悅,也唯有凜遵而已。
有了郭榮的詔令,趙匡胤與趙普便大張旗鼓,進行禦林軍的擴編整頓,事情進展極為順利,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殿前諸班不僅人數已滿,而且新補的軍士大多選自各軍精銳,素質極佳,戰鬥力大大提高,郭榮自是十分滿意。
趙匡胤為了禁軍的事,整天在外麵忙碌奔波著,李良便從中協助他。這天下午,李良從校場回家,路過開封府衙時,隻見衙署前擠滿了人,鬧哄哄的。
李良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便忍著人群中那股難聞的汗臭味,擠了進去。隻見衙門前的旗杆上,綁著一個赤著上身的年輕人。他走過去仔細打量。那人與自己年齡差不多,方臉大眼,眉宇間流露出剽悍之氣;尤其讓他驚訝不已的是,那人的左臉上,也有一道傷疤,隻不過因時日已久,不那麼明顯罷了。李良不由對這人有了幾分好感,便拉住旁邊一位熟悉的軍官,打聽是怎麼回事。
原來此人叫張瓊,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年),契丹入侵,天下大亂,群盜蜂起,張瓊全族一百餘口,被大盜孫道英殺害。張瓊當時才十幾歲,僥幸一個人逃了出去。為報血海深仇,他四處投師學藝,因為報仇心切,剛學有所成,便下山去找孫道英。兩人一交手,便滿身是傷,臉上也被劃了一刀,隻得落荒而逃。從此便專心習武,來往於燕、薊之間,結交江湖豪傑,練得一身好武藝,尤精射技,每發必中,人稱“小由基”。
可是等他功夫學成,卻再也找不到仇人了。原來那孫道英明知道不是他的對手,早已隱姓埋名,遠走他鄉。張瓊就在父母墳前發誓,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殺死全家的仇人。他四處苦苦尋找,一直找了三年,才終於打聽到,原來孫道英已避居開封。漲瓊立刻來到京城,潛入孫道英的住宅,殺了他全家,然後將孫道英帶到郊外,設置父母靈位,擺上酒菜,把孫道英綁在前麵,一邊哭,一邊用鞭子狠狠抽打,割其肉、挖其心以祭。報完仇後,張瓊立刻來開封府衙署自首,唯求速死。
那軍官一邊講,一邊感歎道:“這張瓊確實是條漢子,如果他僅殺孫道英一個人的話,也就不至於治死罪了。實在可惜!”
李良本對他有好感,聽了那軍官的話,忍不住向張瓊望去,正巧張瓊也抬起頭來,四目相對,張瓊向他微微一笑,那微笑帶著一種飽經滄桑、洞察人生的沉靜與豁達,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稱。李良心中一陣莫名的衝動,拔腿向衙署內走去。
李良來到衙署大堂,府尹王全斌知他是趙匡胤的親信,不敢怠慢,連忙起身離座,問道:“李將軍來此有何貴幹?”
李良拱手作禮說:“不敢。請問王將軍,門外的張瓊將治何罪?”
王全斌回答道:“張瓊純孝,殺人乃為報仇,確有苦衷,但他殺了孫家八日,按大周律條,當淩遲處死。”
“莫非就無法可想了?如此大忠大孝之人,殺了未免可惜,王將軍能忍心嗎?”
王全斌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略一思忖道:“張瓊乃義士,又是主動自首,老夫亦懷不忍之心,然國家法典,焉可廢棄?不過當下用人之際,淮南戰事,正急需此等人才,若趙將軍認為此人可用,或可破例也。”說完,向李良使了個別有含義的眼神。
李良心領神會,大喜過望道:“王將軍,請你驅散衙署外的百姓,將張瓊帶進來,我這就去請趙大哥!”他故意將“趙大哥”三個字說得很重。
趙匡胤聽了李良的一番話,亦對張瓊心懷同情,況且如能將他救下,必能讓他甘心效力,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他帶上幾個親兵,與李良一起急赴開封府衙。剛進大門,王全斌領著一班官員急忙迎了上來。趙匡胤跳下馬,將韁繩遞給旁邊的親兵,吩咐把張瓊帶上來。
五花大綁的張瓊被推到趙匡胤麵前。王全斌大聲喝道:“張瓊,見了趙將軍,還不快快跪下!”
聽說眼前這位赤臉大耳的漢子,就是當今權傾朝野、大名鼎鼎的趙匡胤,張瓊心中不禁一驚,但他本江湖中人,一身傲氣,且抱必死之心,雖因犯法而被囚於官府,卻不願下拜權貴。聽了王全斌的話,不僅不跪,反而昂頭向上,一聲不吭。
王全斌正要斥罵,趙匡胤向他做了個製止的手勢。他見此人身姿挺拔,威風凜凜,更有一副錚錚傲骨,心中已有幾分喜歡。他令李良替張瓊解去繩索,說:“張瓊,聽說你十八般武藝無所不精,我現在給你一個機會,若果真如此,則免你殺人之罪,準你帶罪投軍。你可要好生把握!”
趙匡胤命人在牆下設了一個箭靶,叫張瓊站在距箭靶六十步以外的地方,交給他一張弓、三支箭。隻見張瓊活動了一下手腳,將箭橫咬口中,左手持弓,右手拉弦,猛一用力,那弓“啪”的一聲,從中斷裂。旁觀者不禁張大了嘴,趙匡胤也微微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