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令部眾停止前進,自己帶李良與金槍班二百餘人,深入關內察看地形。小心翼翼地走了約一裏地,忽然聽到一聲炮響,山上喊聲震天,旌旗遍布,滾石、檑木呼嘯而下,趙匡胤急令退兵。可是,已經太遲了,離穀口還有半裏的樣子,殺出兩彪軍馬,左為皇甫暉,右為姚風,兩人都是南唐驍將,麾兵掩殺,矢如雨下,周軍將士傷亡慘重,紛紛落馬。李良大腿上連中兩箭,血流如注,仍然拚死擋在趙匡胤前麵。
趙匡胤見李良受傷,情勢危急,大喝一聲:“兄弟們,跟我衝出去!”雙腿在馬肚子上用力一夾,戰馬長嘶一聲,撒腿狂奔。李良、王仁及金槍班的將士緊隨其後,拚死往外衝,可是唐兵在皇甫暉的率領下,一批一批輪番殺過來,怎麼也衝不出去。
眼看部下傷亡大半,趙匡胤焦急萬分。忽然,聽到一陣喊聲,唐軍開始後退,原來是石守信率兵趕來接應。皇甫暉、姚鳳見周兵援軍到來,率領部眾撤回滁州城,嚴令扼守隘道。
再說趙匡胤在清流關遭到伏擊,受到重創,李良也受了傷,要不是石守信前來接應,恐怕早已全軍覆沒了。眼下唯一的通道,有唐軍重兵把守,趙匡胤知道,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另外一條通道,迂回包抄,方可扭轉敗局。
第二天一早,趙匡胤帶著幾個親兵,去山下打探情況。沒過多久,來到一個偏僻的小村落,幾十戶人家,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山畔水濱,炊煙嫋嫋升起,與山嵐融成一片,彙入高遠的雲天。
趙匡胤向村民詢問,是否有路可通滁州城,村民也講不清,卻說村裏有個叫“趙學究”的讀書人,見多識廣,可以去問問他。
趙匡胤等人按照村民的指點,來到村西頭的一幢瓦房前。院門未關,推開籬笆門,走進去,隻見院裏收拾得幹幹淨淨;院牆旁一架藤蘿,葛蔓披拂,虯枝錯結,別有一番韻味。
“誰呀?”聽到院子裏有人,主人推門而出。趙匡胤一看,台階上站著一個三十四五歲的中年男子,頭戴方巾,身穿長袍,腳下一雙青色布鞋,臉色白淨,目光深沉睿智,頷下一縷長髯,雖然衣著簡樸,卻透出一股高雅的書卷氣。
荒山僻野之中,忽然看到這樣一個儒雅的人物,趙匡胤不禁心中暗暗稱奇,上前施禮道:“在下趙匡胤,敢問先生大名?”
“在下趙普。諸位請到寒舍一敘。”
一進門,趙匡胤就看到廳堂的正牆上,掛著一副對聯,上聯是:“書中皆淨土”,下聯是“門外即青山”,字體古樸有力,頗有魏晉古風。廳中央擺著一張深紅色的八仙桌,桌上一方硯台,數枝毛筆,幾本線裝書。
主客坐定,趙普的夫人魏氏端上茶來。趙匡胤見那魏氏雖身著粗布衣裙,但容貌端莊,舉止有度,因而更加肯定趙普是隱居的高人,忍不住開口詢問。
原來,趙普字則平,本為幽州人氏,後唐時隨父母遷到洛陽,娶豪族魏氏之女為妻。他從小熟讀經史子集,旁涉地輿兵法,頗懷經緯天下、安邦定國之誌。誰料時局動蕩,胸中才略無法施展,父母兄弟皆死於戰亂,自己三十歲時又得了一場大病,幾乎撒手人寰。病愈之後,將那功名俗業看得日益淡薄,便攜魏氏和兩個兒子,來到這裏隱居,打算在此安度餘生。這一住又是將近四年,不料南北交戰,竟在這江南僻壤又聞鄉音。
眾人聽了,皆感歎不已。趙匡胤把攻關失利、軍隊受阻的情況和盤托出,並誠懇地說:“清流關地勢險峻,唐兵防守嚴密,在下束手無策,還望先生賜教!”
趙普手捋須髯,緩緩問道:“將軍兵力與唐軍相比如何?”
“彼五萬,我兩萬,非其比也。”趙匡胤回答。
“兩軍勝敗如何?”趙普又問。
“彼方勝,我方敗。”
“如此,若唐軍扼守清流關,繼而出師斷爾歸路,再乘勝夾擊,則將軍危矣!幸虧皇甫暉一生謹慎,擔心滁州有失,回軍守城,否則將軍必敗無疑。”
“先生以為如何是好?”趙匡胤趕緊追問。
趙普站起身,麵露沉思之色,說:“清流山後有一條小道,可直達滁州城西澗,眼下溪水暴漲,皇甫暉必不設防。將軍今夜率軍潛行,由小徑直達西澗,浮水抵城下,出其不意,滁州城自然可破!”
趙匡胤大喜,雙手作揖:“多謝先生點撥!”
趙匡胤回到營地,依計而行,果然一舉攻克滁州城,活捉皇甫暉和姚鳳,接著又派石守信領兵一萬,從山後襲取清流關,守住通往壽州、滁州的要道。
趙匡胤占領滁州城,切斷壽州後援,使之成為一座孤城。於是加強警戒,日夜巡邏,不敢稍有閃失。此時已是陽春三月,城外草長鶯飛,一片大好春光,心想,江南風光如此秀美,難怪趙普要隱居在此荒村之中。
趙匡胤對趙普獻計破滁州,心中既欽佩,又感激,若能得到他相助,那真是天從人願了。可怎樣才能讓他出山相助呢?趙匡胤冥思苦想了好久,腦子裏忽然閃過一個絕妙的主意。
這天吃過早飯,趙普在讀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正看得入神,忽然,門外衝進來幾個彪形大漢,二話不說,抬起他和夫人魏氏,還有兩個兒子,塞進三頂轎子裏,抬腿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