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袞見火候已到,不失時機地插上一句:“大王,王延嗣所言頗有道理。若能一舉攻下開封,我大遼便可統一四海,君臨天下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於是,遼主耶律明詔令楊袞率領三萬精銳騎兵,立即出發,前往太原,配合劉崇攻打後周。中原的天空,又一次卷起了戰爭風雲,剛剛繼位的周主郭榮,麵臨著一場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
潞州節度使李筠,得知劉崇與遼將楊袞合兵南犯的消息,火速派人報知郭榮。郭榮聽了雖感意外,卻並不驚慌,畢竟他隨郭威久經沙場,見多識廣,對於繼位之初的艱難,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能麵臨事變而鎮定自若。
次日上朝,郭榮在廣政殿對文武大臣道:“潞州軍報,漢逆劉崇勾結遼軍,將大舉侵犯我大周疆域。朕打算率軍親征,蕩平來寇,揚我國威,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太師馮道出班奏日:“啟奏陛下,臣以為劉崇自晉州逃遁之後,勢弱氣奪,國力空虛,絕無迅速複振之理,所謂大舉迸犯,隻不過虛張聲勢耳。陛下即位初始,先帝陵墓未成,人心易搖,不宜輕舉。不如遣將禦寇,則可萬全!”
範質、李穀、樊愛能等也紛紛出班,勸諫郭榮,不宜親征。
郭榮見眾臣紛紛阻攔,臉色不悅道:“劉崇趁我大喪,聞朕新立,以為天下可取,此際必來,斷無疑耳!朕若不親征,敵人以為朕軟弱可欺,倍加狂妄,此無異助其氣焰也!昔唐太宗之創業,無不親征,朕有何懼哉!”
馮道手捋長須,微微一笑:“陛下未必便可學唐太宗。”
郭榮漲紅著臉,又氣又怒道:“劉崇所部,皆為烏合之眾,若遇王師,必如泰山壓卵石!”
馮道一聽,微微一笑,臉帶輕蔑問郭榮:“陛下捫心自問,果能作泰山否?”
郭榮雙眼冒火,瞪著這須發皆白的四朝元老,欲言又止,氣衝衝地罷朝而去。
回到內殿,郭榮立即吩咐內侍召來張永德、趙匡胤,餘怒未消道:“馮道這老家夥,平日裏道貌岸然,倚老賣老,現在竟敢口出狂言,當廷羞辱朕躬,實在可惡!朕若不是念他年老功高,給他麵。子,今日便對他不客氣了!”
趙匡胤見他氣憤難耐,連忙上前勸說:“陛下無須生氣,馮太師年事已高,自然希望守成,不願陛下冒險,也是一番好意。至於言語偏激,他一貫如此,陛下千萬不要計較,以免傷了君臣和氣。”
郭榮決心已定,便說:“也罷,姑且不去管他!朕此番親征,你們兩個認為是否妥當?”
趙匡胤答道:“這次劉崇南犯,乃有備而來,顯然是想趁陛下新立,而我軍將領又內懷觀望之心,故調集所有兵馬,孤注一擲!此外,遼將楊袞所率騎兵,亦是精銳之師,不可小覷。麵對如此強敵,依末將看來,非陛下親征,無人可當其銳氣!”
張永德摸著下巴,慢吞吞地說:“趙兄所言有理。此役關係我大周的生死存亡,敗則局麵難以收拾,勝則陛下威名遠播,遼漢再不敢存小覷或遊移之心。臣亦以為,陛下親征乃明智之舉,隻是禁軍老弱居多,能征戰者不過萬餘人,兵力不足,實在堪憂!”
“朕召兩位來,正為此事。不知你們有何良策?”郭榮憂心忡忡。
沉默了一會兒,趙匡胤說:“情勢急迫,不妨破例。陛下可詔令京師附近各州,招募山林亡命之徒、勇力之士,即刻送於闕下。隻要本人應募,就赦其原罪,一律編入禁軍。此皆矯捷勇猛之輩,勝原禁兵之老弱者遠矣!此外,陛下還可詔令符彥卿、郭崇威,自磁州赴潞州,詔令向訓、史彥超,領兵先往澤州,以為配合。如此則萬無一失了。”
數年來,趙匡胤一有空閑,便埋頭鑽研廣濟大師所贈的《輿地與兵法》,對天下地形了如指掌,遣兵應敵亦遊刃有餘,往往在倉促之間,也能應對自如,有章有法地提出對敵方案。
郭榮聽了,心中暗想,趙匡胤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所言方略,大膽細密,幾乎無懈可擊,便一一采納,詔令立即實行。
那些落草為寇的群盜和流亡山林的勇士,多是些曾經殺人越貨的欽犯,招募令一出,無不歡欣鼓舞,紛紛應募,不到半個月,招募的士卒已達萬人。趙匡胤將他們分散編入禁軍,加緊訓練。
北漢主劉崇聽說王延嗣遊說成功,遼將楊袞所率援兵勇壯剽悍,大喜過望,便統率漢、遼聯軍八萬餘人,浩浩蕩蕩,直取潞州。潞州節度使李筠率一萬人馬,出守太平驛,扼住通往潞州城的必經之道。北漢軍先鋒將張暉領兵來到太平驛,在周軍營前耀武揚威,大聲叫陣。李筠大怒,令穆均率三千士卒出寨迎戰。
那張暉勇猛異常,使一柄六十斤重的狼牙棒,見穆均出陣,也不打話,舉棒殺過去。穆均舞動大刀拚死抵擋,頗覺吃力,又見張暉額突眼暴,滿臉殺氣,不覺生了幾分怯意。戰了不到十個回合,手中一緩,被張暉打得腦漿迸濺,死於馬下。
張暉乘勢率軍衝殺過來,周兵倉皇潰退,李筠一看形勢不妙,連忙率大軍前來接應,卻已損失了千餘人馬。李筠見敵軍驍勇,當晚放棄了太平驛,退回潞州城固守,等待援兵,同時派出數批信使,分幾路前往開封,呈報周世宗郭榮,請求救援。
顯德元年(954年)三月十二日,周世宗郭榮不顧許多大臣勸阻,毅然率領大軍北征劉崇。大軍出發不久,得到軍報,說劉崇已解除對滁州的包圍,正向澤州進犯,郭榮立即傳令日夜兼程,迎擊北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