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貞在後晉的時候,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將,一直以來都在北疆鎮守,威望甚重,在當時,在教坊伶人所演唱的曲子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唱腔,就是“天子不須憂北寇,守貞麵上管幽州”。李守貞與杜重威是莫逆之交,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後晉末年,契丹不斷侵犯我國邊境,於是我們二人決定在鄴州會和,一同抗擊遼軍。出乎意料的是,我們二人在滹沱河被契丹打敗,兩人成為俘虜。遼兵北撤之後,漢王朝建立,他上表稱臣,授以太保之位,繼而鎮守河中府,依舊是一名獨當一麵、統率千軍的節度使。後漢高祖劉(上日下高)駕崩之後,杜重威被誅殺,他的心中略感不安;再加上剛剛登基的劉承祐年紀尚輕,四位顧命大臣的資曆又都比較淺,他認為自己此時有機可乘,於是便萌生了異心。
李守貞鐵著心一門心思起兵造反,還有一個隱秘的原因。原來,河中城有個叫總倫的僧人,知道李守貞的心意,就跑去見他,吹噓自己的占卜術天下第一,還說什麼他命當為人君雲雲。
李守貞一聽大喜,大大賞賜了他一番。這事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來自峨眉的道士,自稱善聽聲音,還能依聲推斷人的貴賤。李守貞便把自己的家人叫出來,讓那道士挨個聽其聲音。
李守貞的次子李崇訓,剛娶了兗州刺史符彥卿的女兒為妻。那術士裝模作樣,聽聽這個,又聽聽那個,不言不語,後來聽到符氏的聲音,說她命中有大富貴,將來必能母儀天下。李守貞本就想謀反,聽了道士的話,稱帝的野心更為堅定,便加緊修繕城牆,積聚糧草,打造兵器。
正在這時,軍校出身的趙思綰,在長安發動兵變,占據城池,屠殺守吏,並派人給李守貞送來書信禮物,表示願意歸順李守貞。李守貞大喜過望,儼然以帝王自居,自稱秦王,下詔書封趙思綰為晉昌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緊接著,風翔節度使王景崇,因為與朝廷發生矛盾,也派使者和李守貞聯合,以圖大事。李守貞得此二人相助,以為自己起事上合天意,下順人心,愈加猖狂起來。
河中、長安、鳳翔三鎮先後謀反的消息,在朝廷引起了極大震動。漢主劉承祐與大將郭威等緊急商議後,決定派澶州節度使郭從義率兵三萬,攻打趙思綰;玢州節度使白文珂率兵五萬,討伐李守貞;陝州節度使趙暉率兵三萬,征討王景崇。
三路兵馬同時西進。郭從義趕到長安城下,與趙思綰一交鋒,便損兵折將,轉而畏縮不前;白文珂對李守貞本來就有所忌憚,抵達同州後,借故逗留不前;趙暉率兵來到鹹陽,調集軍需,部署兵士,一時之間,也不敢輕易發動進攻。就這樣,雙方一直僵持到八月,直把廣政殿裏的劉承祐急得團團轉。
這天,一大早就將蘇逢吉召到宮中,商議對策。
蘇逢吉與郭威素有過節,想借此機會將他排擠出京城,所以當劉承祐問他有何應對之策時,便作出一副深思熟慮的樣子道:“三鎮戰局毫無進展,實因前線無得力的統帥,陛下若遣樞密使郭威前往統率諸軍,必能蕩平三鎮,鏟除叛逆。”
郭威接到詔令後,心中十分憂慮。李守貞統率禁軍多年,不少將領受過他的恩惠,如今要他們倒戈攻打舊主,怎會拚死作戰?隻好連夜拜訪太師馮道,請教良策。
馮道說:“李守貞乃前朝宿將,親信部下遍布軍中。將士之所以聽命於他,不過是因為金銀珠寶財貨而已,郭公此番領兵,若能將官府的金銀財寶盡賜將士,並多加撫恤,許諾克城後必有重賞,則將士必能歸心,樂於聽命,李守貞也就隻能束手就擒了!”郭威大喜,謝過馮道,回府加緊籌劃。
郭威一麵調集兵馬糧草,一麵研究主攻方向。他認為李守貞為叛亂之首,一旦攻破李守貞,長安、鳳翔不費吹灰之力即可攻下。然而劉承祐恨極王崇景,有意讓他先攻打鳳翔;諸將心畏李守貞,也大多主張先攻長安、鳳翔。一時人心惶惶,主意難定。郭威便叫趙匡胤前來商討策略。
趙匡胤已將《輿地與兵法》一書細細參詳過,又結合三鎮的地形,對戰局進行了深入周密的考慮,見郭威相問,不慌不忙道:“擒賊先擒王,當今三鎮叛亂,以李守貞為首,若先取河中,其他兩鎮聞之喪膽,自可一戰而克;況且長安、鳳翔在河中西麵,如舍近攻遠,趙思綰與王景崇拚命抗拒我前鋒,李守貞趁機襲我後路,豈不是自陷險境?”
郭威拍掌大笑:“英雄所見略同,我也正有此意!”
郭威傳下羽檄,令白文珂從同州進軍,澤潞節度使常恩從潼關進軍,自己親率主力從陝州進軍,三路兵馬直抵河中。郭威聽從馮道之策,將府庫金銀分予士卒,許以重賞;沿途所經,與將士同甘共苦;小功必賞,微過不責;士卒傷病,必親自探視,那些禁軍個個願意拚死效力。
李守貞據守河中,自認為城高河深,兵銳糧足,外有長安、鳳翔二鎮互為依托,萬無一失。等到三路兵馬集結城下,他登臨一望,隻見旌旗飄揚,軍容壯盛,不禁大驚失色。但事已至此,他也隻好硬著頭皮,督促手下將士拒守,同時暗自派心腹潛出城外,向遼軍求救。
郭威從附近調集了兩萬民夫,由白文珂督領,在城四周挖掘壕溝,修築連壘,命眾將各率士卒,將城團團圍住,偃旗息鼓,閉壘不出;又調遣水軍封鎖河麵,日夜防備。李守貞計無所出,隻好冒死突圍,但漢軍士氣高昂,河中軍根本無法突出去,李守貞隻好又派使者,分頭向南唐、西蜀、北遼求救,都被漢軍一一捕獲。眼見城中積糧越來越少,將士軍心漸漸不穩,怨聲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