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嵩強睜開眼,望了望跪在病榻之前的四位顧命大臣以及次子劉承祐,見他們麵含憂戚,便拚著全身的力氣說:“諸位愛卿不必悲傷,人固有一死,亦何懼哉!唯承訓已歿,承祐當依次即位。朕慮他年少,將來國事,全靠諸位愛卿了!”
四人一起跪下,應道:“臣等必將竭心盡力,輔佐幼主!”
劉(上日下高)長歎一聲,抓住郭威的手說:“郭愛卿,眼下國基已立,遼人亦不敢南侵,但需謹防杜重……”說到這裏,喉嚨裏一口氣上不來,眼睛瞪著,似有無限的不甘。
蘇逢吉等人慌得手足無措,劉承祐卻要出門,喚後妃、皇子前來送終。郭威一把拉住他,虎目一掃道:“殿下暫時不要著急!”劉承祐被他這麼一望,不由得後背發涼,隻好停下。
郭威大步走出殿外,令人草擬了一份詔書,命令大內侍衛,帶著三百禁衛軍,即刻前往杜重威的私宅,捉拿杜重威以及他的三個兒子弘璋、弘璉、弘遂,押往市曹斬首。
一接到杜重威父子已斬的消息,郭威急奔禦寢,附在劉(上日下高)耳邊輕輕地說:“陛下,杜重威父子已在市曹處斬了。”
劉(上日下高)喉嚨裏咕隆了一聲,隨即雙眼一閉,溘然長逝。
當天晚上,郭威與蘇逢吉等人商議,並請示劉承祐,為防止引起混亂,決定暫時密不發喪;同時加強京城防衛,提防遼軍乘機來犯。待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才於二月中旬,在萬歲殿內召集文武百官,宣讀先帝遺詔:“周王承祐,於靈柩前即位。規章製度,一依舊製。”當天,內外發哀,諡劉(上日下高)為高祖,葬於皇陵。
三月,劉承祐正式登上廣政殿,會見群臣。這劉承祐年方十七歲,心胸狹隘,誌大才疏,他見父皇去世以來,自己雖然貴為天子,卻處處受到郭威、楊邠、史弘肇等人的牽製,根本無法發號施令,心中大是不滿,可是自己剛剛即位,羽翼未豐,萬事還得仰仗這班老臣,不得不將滿腹怨恨埋藏在心裏,表麵上對他們還是畢恭畢敬。
趙匡胤的妻子賀氏,閨名綺雲,是賀景思的長女,容貌秀麗,性情溫順,頗得公婆的喜愛,和趙匡胤的感情也很好。五月裏,綺雲生了孩子,母子平安。孩子滿月那天,趙府張燈結彩,大擺宴席。趙弘殷身為都指揮使,趙匡胤又是郭威的親信,故舊自是不少,這一天,趙府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等人也都前來幫忙。
趙匡胤滿臉笑容,忙著招呼前來賀喜的客人。正在賓客喧嘩之時,一個國字臉、濃眉大眼的男子,走上來道:“在下郭榮,與妹夫張永德,奉家父之命,前來向趙兄道喜!”從身後隨從手中,取過兩個裝飾精美的禮盒,“一點薄禮,不成敬意,還請趙兄笑納!”
趙匡胤早就聽說過譽滿京城的“郭家雙傑”,沒想到兩人今天竟一同前來賀喜,連忙拱手作禮,雙手接過賀禮道:“郭將軍大駕光臨,如何敢當?兩位快裏麵請!”說完,與韓令坤、石守信,陪著兩人往客廳裏走。
郭榮本姓柴,邢州龍岡人,是郭威夫人的娘家侄子,從小跟著郭夫人長大,跟隨郭威左右。當時郭威家道淪落,膝下無子,見柴榮謹慎厚道,惹人憐愛,就將他收為義子,改姓郭。後漢初,郭威向後漢高祖舉薦,授左監門衛將軍。郭榮雖然出生寒微,卻是儀表堂堂,雍容大度,而且兵馬嫻熟,精通兵法謀略。
張永德是並州陽曲人,與趙匡胤是同庚,精於騎射,據說曾在校場左右各距五十步,設十個箭靶,自己手握十支利箭,策馬疾奔,左右開弓,十發十中,在京城一時傳為佳話。由於他父親張穎和郭威是至交,郭威見他武藝超群,便將女兒許配給他,因而成了郭家的女婿。
郭榮比趙匡胤年長六歲,卻極有心計。自從劉承祐登基以來,郭威以顧命大臣身份執掌軍政大權,君臣矛盾不斷擴大。為防不測,他便秘密開始著手積聚力量。一方麵,結交外鎮將領,連成聲勢;另一方麵,則竭力拉攏京城中的青年才俊,以形成自己的中堅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誰能得到這批青年將士的支持,誰就占據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主動權,也就擁有了未來的無限可能,郭威心裏十分清楚這一點。他之所以派郭榮親自來趙府賀喜,很明顯就是有意拉攏趙匡胤等人。
酒宴上,眾人都是武將,喝得豪氣於雲,閑聊之中也多是些戰場廝殺之事。韓令坤滿臉通紅對郭榮道:“他娘的,俺聽說李守貞父子起兵謀反,我們兄弟早就閑得受不了啦,就盼望能痛痛快快,去戰場上廝殺一番,強似在這裏悶得發慌!”
郭榮微微一笑,故作神秘地說:“告訴各位一個消息。朝廷很可能派家父前往統率眾軍,討伐叛賊。各位切莫泄露出去!”
時近中秋,皓月臨空,皇宮大內裏,重重疊疊的鳳閣樓台,沐浴在如夢如幻的清輝之中,顯得肅穆而深邃。
廣政殿內,輕煙繚繞,燭影搖曳,漢主劉承祐心神不寧,在大殿中走來走去。他那瘦弱的身軀在寬敞的殿堂中愈顯單薄,臉上流露出似乎不堪承受的焦慮與憂思。
自從李守貞等三鎮叛亂,劉承祐再也無心和那些嬪妃宮娥尋歡作樂,為確保自己的皇位焦急籌劃,以致思慮重重,寢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