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一瘸一拐地走了過來,用手在老虎鼻子上探了探,再看看趙匡胤,連聲讚歎道:“好小子,你哪來的這麼大力氣,硬是活生生將這頭母大蟲給箍死了!”
這時,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也循聲找來,見了那躺在地上的趙匡胤和死老虎,不知是怎麼回事。待李良一一細說,也無不驚歎佩服。
眾人把趙匡胤扶起來,發現他背部的衣服,被虎爪抓得稀爛,露出幾十道深淺不一的血痕。趙匡胤這才感到疼痛。
郭威走到趙匡胤麵前,拍拍他的肩膀,眼中滿含讚許和感激的神色,說:“匡胤,今天老夫這條命,是你救下的。多謝!”
郭威伏牛山大難不死,回城後全力主持大局。不久,鄴州前線傳來消息,說是劉(上日下高)親自率領將士攻城,傷亡慘重,仍然無法攻下城池。
郭威心知這一戰非同尋常,關係到天下全局。若攻城不克,杜重威得勢,必然會進犯東京,各路將領擁兵觀望,情勢將變得十分複雜。他一方麵調集京城附近的軍隊,加強京城的防衛,一方麵四處搜集情報,仔細研究鄴州的戰局,思量攻城的良策。
趙匡胤見郭威整日苦苦思索,心事重重,估摸著是因為鄴州戰事,回到家中,便悄悄翻開《輿地與兵法》。他仔細研究了鄴州的地形特點,越看越覺得此書奧妙非常。
這天晚上,趙匡胤帶著親兵在殿外當值,郭威眉頭緊蹙,走出殿來,一邊踱著步子,嘴裏兀自念叨著:“攻還是圍……圍還是攻?”
“將軍是因為鄴州戰役決定不下嗎?”趙匡胤走到郭威身邊,輕聲問道。
“你如何知道?”郭威微微有些吃驚。
“末將妄自猜測。”
“那你以為鄴州之戰,是速攻為好,還是圍城逼降好呢?”
“鄴州是名城古都,中原重鎮,城牆堅固,四麵空曠,易守難攻,況且杜重威苦心經營日久,甲兵勇猛,士卒同心,更有遼軍相助。若想一舉攻下,確非易事。依末將看來,不如四麵包圍,斷其糧草,絕其援軍,不出兩個月,必然自亂。如此一來,杜重威除了投降,再無其他生路。兵不血刃而屈人之師,方為上策。不知將軍以為如何?”
郭威聽他分析得頭頭是道,心中暗自感歎,接著又問:“皇上急於奪城,為之奈何?”
“皇上求勝心切,原因有二:一是擔心鄴州耗時過久,京城有失;二是憂慮各路將士居心叵測,乘機作亂。請將軍修書一封,說明京城的部署情況,既可以自避嫌疑,又可以消除皇上後顧之憂。如此一來,皇上自然會考慮圍城逼降的建議了。在下鬥膽胡說,不當之處,還望將軍勿要怪罪。”
郭威沒想到趙匡胤不僅勇猛過人,而且卓有見識,倒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心中不禁暗自驚奇,尤其是“自避嫌疑”之說,連自己都沒想到。這趙匡胤年紀輕輕,心思卻如此細密。
郭威深知劉(上日下高)素來多疑,自己擅自調動兵馬之事,還未及稟告,如果有小人從中作梗,那劉(上日下高)必定會以為自己有異心,後果將不堪設想!
他連忙回到大殿,反複斟酌推敲,寫了一封書信,表明心跡,獻上計策,派人火速送往鄴州。
劉(上日下高)看了郭威的信,如釋重負,下令停止攻城,命令高行周、慕容彥超將鄴州城四麵包圍起來。
捱了不到一個月,城中糧草已盡,軍心離散,杜重威一看局勢今非昔比,惶惶不可終日。劉(上日下高)乘機派人送去勸降信,許諾赦免他的罪過,並仍授以檢校太師之職。杜重威此時走投無路,隻好素服出降,拜謁漢主劉(上日下高)。
劉(上日下高)在鄴州停留了數日,留高行周為鄴州留守,兼天平軍節度使,自己和杜重威則立刻動身返回開封。郭威率領文武大臣,在城外親迎鑾駕。劉(上日下高)對郭威的圍城之策,大為讚賞。
自此,郭威對趙匡胤另眼相待,將他視為心腹。
劉(上日下高)本屬沙陀部落,他擔心漢人不服,便以同為劉姓為由,強引漢高祖為遠祖,改國號為漢。這次鄴州告捷,除去了杜重威這個心腹大患,便又乘機建宗廟,定樂舞,大行祭祀典禮,借此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正統地位。
不料,皇太子劉承訓且在祭祀中受了風寒,身體素來贏弱,加上數日來奔波勞累,竟然一病不起。盡管禦醫耗盡心思,多方治療,仍未見療效,終於在十二月撒手西去,年僅二十六歲。
老年喪子,是人生的一大傷心事。何況劉(上日下高)諸子中,隻有劉承訓最得寵愛,為人孝順仁厚,明事達理,是他心目中最佳的皇位繼承人。因此,劉(上日下高)傷心不已,在愛子的靈前一次次地暈厥過去。
在郭威等人百般安慰下,他終於同意將靈柩送回太原安葬,可從此以後,劉(上日下高)終日不見一絲笑容,心中常懷憂戚,身體眼看著一天不如一天。
鞭炮聲中,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卻無法驅除籠罩在後漢皇宮上的陰霾。劉(上日下高)病體未愈,為了清除晦氣,求得吉祥,詔令將這一年,改為乾元年,大赦天下。然而,人的壽命自有定數,即使身為人君,擁有四海,大限一到,照樣無法挽回。到了正月末,劉(上日下高)的病越來越嚴重,他深知自己痊愈無望,急召樞密使郭威、楊邠、宰相蘇逢吉、宋州節度使史弘肇四人火速進宮。
郭威接到詔令,心中猛然一驚,不敢怠慢,當即趕往皇宮。他和其他三位大臣,來到劉(上日下高)的病榻前,見他麵容憔悴,氣如遊絲,不禁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