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龍興寺高僧指點 文昌門故人偶遇(2 / 3)

“老衲以茶代酒為施主餞行。施主當以天下蒼生為念,戒殺好生,造福萬民。此外,佛門引人為善,普度眾生,異日還希望施主慈悲為懷,存之興之。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趙匡胤聽了,有點茫然不解。廣濟大師的話總是蘊涵著深奧的玄機,叫人摸不著頭腦,他也不便深究。他剛想提覺慧的事,卻聽到廣濟大師喚了一聲:“覺慧,你過來!”

覺慧慢慢走上前道:“師傅,弟子在!”站在那裏一臉沮喪。

“你不是很想下山去見見世麵,開開眼界嗎?為師便成全你,讓你去塵世中曆經一些磨難。”看到覺慧的臉上露出又驚又喜的表情,廣濟大師從櫃子中拿出一把劍和一個小皮囊,交給他說:“覺慧,你帶著這把寶劍和這數十支燕子鐺,跟隨趙施主下山。天下大定之日,即刻回山,不得眷戀世俗的浮華,你可記住了?”

“師傅,弟子記住了!可何時方是天下大定之日呢?”

“無須多問,到時自然明白!”

趙匡胤不禁喜出望外,連忙插嘴道:“多謝大師。弟子一定好生照看覺慧,請大師放心!”

眾人來到寺門口,廣濟大師對趙匡胤道:“相贈。”

趙匡胤正容答道:“敬聽大師教誨。”

廣濟大師隨口念道:“今當往北莫南行,奪藩鎮重文士,根除北患為子孫。”“施主,老衲有數言他日黃袍自加身。削趙匡胤心中不解,但知多問無益,於是默默記在心上。”

覺慧含淚拜別廣濟大師,同趙匡胤一起驅馬而去。

廣濟大師手撚佛珠,目送兩人漸漸遠去,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中。他長長歎了口氣,抬頭仰望蒼穹,喃喃念道:氣宇衝霄大丈夫,尋常溝瀆豈能拘。手提七尺渾天棍,直取驪龍頷下珠。

念畢,緩緩走人寺中。空曠的寺門外,隻有弘忍一人依然佇立在那裏,朝著趙匡胤、覺慧離去的方向,久久凝望著。

趙匡胤和覺慧離開龍興寺,下了峴山,直抵襄陽。二人要先去會見王審琦,然後再一同前往太原。

一直住在龍興寺的覺慧,一進襄陽城,初次見到如此繁華的街道,喧鬧的人群,睜著一雙大眼睛四處張望,臉上露出孩子般的驚奇。趙匡胤領著覺慧來到清風客棧,因為是熟客,掌櫃的格外熱情,很快一切便安排妥當。

趙匡胤見覺慧光著個頭,穿一身灰色僧袍,便對他說:“覺慧,你現在下山了,這樣穿著太打眼,給你換身衣服吧。”

“一切聽從趙施主安排。”

“看你,還叫趙施主!以後就叫我趙大哥吧。對了,覺慧,你進龍興寺以前的俗名叫什麼?”

“我原來姓李,我娘他們都管我叫良兒。後來他們都被亂兵殺死了,師傅救了我,把我帶到龍興寺,教我識字學武,又替我取了覺慧這個法號。”

“好,那我以後就叫你李良吧!走,大哥陪你上街買兩件換洗衣服去!”

兩人出了陽春門,再到文昌門,一口氣將半個襄陽城逛了個遍。回到客棧,洗了澡,李良換上新買的白短褂、黑馬褲,頭戴一頂黑紗帽,顯得精幹又英俊。

趙匡胤打趣說:“這下小沙彌變成了美少年啦,可別叫人搶去做女婿啊!”說得李良“刷”地紅了臉,靦腆得跟個大姑娘。

第二天上午,兩人正在吃飯,王審琦來了。一見趙匡胤,便趕了過來,“趙兄,數月不見,你怎麼會在此地?”說到這裏,突然發現趙匡胤身邊坐著一個齒紅唇白的英俊少年,不由眼睛一亮,便問:“這位是——?”

“王兄,請坐!”趙匡胤站起身來,“這位是我結交的兄弟李良。李良,快叫王大哥!”李良見王審琦長相凶惡,眼睛裏帶著股邪氣,心裏著實厭惡,無奈礙著趙匡胤的麵子,隻好極不情願地叫聲“王大哥”,然後低頭繼續吃他的飯菜。

趙匡胤和王審琦簡單聊了下自己的經曆,便打聽這幾個月來北方的時局動態,這才知道中原政局發生了很大變化。

遼兵北撤後,耶律兀突果然當了皇帝。六月,劉知遠率郭威等人,乘機進入開封,複之以東京,置開封府,改國號為漢。不久,劉知遠改名劉(上日下高),即後漢高祖。鄴州留守、天雄節度使杜重威,見遼軍已撤,連忙向後漢上表稱臣。劉(上日下高)想動搖他的根基,調他擔任歸德節度使。誰知老奸巨猾的杜重威拒不受命,滯留鄴州,陰結遼軍,公開與後漢對抗。

“眼下後漢、遼、杜重威三足鼎立,尤其是後漢與杜重威之間關係緊張,戰爭一觸即發。王彥超等一批鎮外將領,雖大多表示歸服後漢,但實際上是擁兵自重,徘徊觀望。王彥超這個人,胸無大誌,優柔寡斷,難有大的作為,在下也想另擇明主!”

趙匡胤想到廣濟大師離別時,叮囑他務必北去,正好自己本來就想要去太原,和兩位兄弟會合,就對王審琦道:“聽說郭威將軍胸襟開闊,非王彥超之流可比;加上我兩位兄弟慕容延釗、韓令坤已經投軍在那裏,自可為我們引薦。不如我們一起去投奔郭將軍,不知王兄意下如何?”

“好!”王審琦將杯中酒一飲而盡,“我即刻回去收拾一下,牽兩匹馬過來,我們立刻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