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迷障:小女孩到底怎麼啦?
這一天,我接待了一對祖孫的來訪。通過溝通我知道了,小女孩11歲,是一個五年級小學生。乖巧,聽話,特別聽老師的話。
這不是好事嗎?爺爺卻發愁說,前兩天老師把我請去了,說孩子好像有點問題,讓我帶孩子來心理谘詢。老師說,孩子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不同於一般學生的感情,有事沒事總喜歡找老師,到了老師辦公室就不想走,又是掃地又是倒水,隻要是和她的老師在一起,就離不開了。小女孩說,這個老師特別好,對我特別關心。每次作文都給我寫很好的評語,還在班上念給大家聽。冬天來了,常常問我冷不冷。我覺得他就像爸爸,比爸爸還關心我。我就從心裏喜歡這個老師,愛這個老師,您說,我愛老師不對嗎?
誰能說學生愛老師不對?但是,為什麼老師卻覺得學生有點不對勁,建議來心理谘詢呢?
交流中,我知道了兩個重要信息:一個是女孩的老師是一位中年男教師;二是女孩的父母都出外打工好長時間了。我腦子裏忽然閃出了幾個詞——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心理補償。進一步的溝通證實,女孩作為一個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導致了她對中年男教師的依戀,讓缺失的親情得到一種替代性的心理補償。
於是,我一麵為女孩慶幸,一麵為女孩擔憂。為什麼?
心理透析:留守兒童的心理隱患
留守兒童身上潛伏著一個可怕的心理隱患,至今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因為親情缺失以及親子關係異常,往往會導致兩性關係和婚戀心理的異常。心理谘詢中時常有這樣的案例:有的未婚女孩總是愛戀已婚的中年男人;有的年輕小夥偏偏愛上了中年女人。他們有的父母早亡,有的父母離異,有的早年就離開父母被寄養在別人家裏,有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常年外出工作,有的父母雖然都在身邊卻親子關係障礙重重。總之,他們的童年和今天的留守兒童的生活境遇一樣:親子關係異常,親情缺失。他們,就是過去時代尚未冠名的“留守兒童”。
由此可以說,一個人生活早期的親子關係異常及親情缺失,很容易導致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偏差以及婚戀心理異常。進而可以推論,今天的留守兒童,因其親子關係異常及親情缺失,成人後也容易出現兩性關係偏差以及婚戀心理異常。今天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到時候怕就不再是幾個個例了。
於是,一個潛在的可怕心理隱患就不是杞人憂天了。由於這個問題的潛伏性和滯後性,就是說,由於這個問題要等留守兒童成年後才能顯現出來,所以,現在人們沒有足夠的關注,甚至根本還沒有意識到。這,才是這個心理隱患的可怕之所在。
我慶幸女孩對老師的感情還沒有性的色彩,還沒有出現兩性心理的偏差,卻也令人擔憂了。我們是該未雨綢繆,還是等隱患成災?
早年親子關係異常及親情缺失,為什麼會導致兩性關係偏差及婚戀心理誤區?
從精神分析學說看,人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大約在四五歲的時候對兩性差異開始關注,對不同性別的對象有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性心理發展最初的萌芽階段,叫作“性蕾期”。這種性心理現象,自然首先表現為對父母的不同感覺,表現為從對異性家長的親近中來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女孩會對父親親近撒嬌,排斥母親;男孩會對母親親近愛撫,害怕父親。於是,就出現了“親子三角關係情結”。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約在6~11歲,正好相當於小學階段,性心理發展進入“同性期”,最鮮明的特征是,隻願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異性朋友。於是,孩子開始向同性父母學習。男孩會逐漸與母親疏遠,而與父親親近,向父親學習如何長大成為男人;女孩也不再與父親過分親密,而和母親親近,向母親學習如何成為女人。所以,大多親子三角關係情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