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說,孩子這樣,我這一輩子不是白混嗎?有時候真想活著都沒意思了,不如死了算了!父親說,孩子這樣沒出息,我這輩子失敗啊,徹底失敗啊!
父母這樣的心態,怎麼可能對孩子有好言語?父母每天下班,隻要走進家門,隻要見到建峰,就愁眉苦臉,都沒有好臉色,而且都拿最難聽的話刺激孩子。結果,弄得親子關係緊張起來,家裏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簡直讓人透不過起來……
這一切都是為什麼?我們怎麼辦?建峰父母帶著這樣的困惑開始了心理谘詢。
心理透析:畸形的家庭教育的惡果
建峰的故事再次警醒我們:成才必須先成人。說起成才先成人,不少人以為這不過一句流行的口號,一句說給別人聽的空話。其實,這是一個真實不虛的道理,是一個人才成長的真諦,是一條心理發展的鐵律。
建峰從小就被當成一顆耀眼的童星。可耀眼的星光很快黯淡了。這是為什麼?一句話,父母光顧了教孩子成才,忘了先教孩子成人,用心理學的話說,家庭教育隻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成才與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高低,而取決於其智慧行為中的兩種心理機能係統的相互作用。其中,認知性心理機能係統在智慧活動中,具有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的具體操作的機能。人們把具有這類機能的諸多心理因素統稱為智力因素,它們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非認知性心理機能係統對智慧活動具有動力和調節作用,它們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的具體操作,而對於智慧活動起始動、維持、強化、定向、引導和調節作用。人們把具有這類機能的諸多心理因素統稱為非智力因素,它們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等。
心理學的研究結論是,一個人成才的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
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表示,相對應的,非智力水平可以用情商來表示。智商和情商對一個人成才各起多大作用?有人說:智商決定人生20%,情商主宰人生80%。我們不必拘泥數字,但應看到數字背後揭示的規律:情商對人生的成功比智商更重要。這個“更重要”的作用在於,人的潛在智能要得到很好的開發,靠的就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是說,隻有具備了較好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才能得到較好的開發。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學會了成人,有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質,天資才能得到很好的開發,才能真正最終成才,即便不成為天才,也必會成為有用的人才;反過來,如果沒有學會做人,天資再好也難成才,甚至難成人。
建峰從小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童星,他可能確實天資較好,有較好的智力潛能。但是,由於父母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忽略了人格的教育,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結果,用父母的話說,“同齡人該有的能力和品質他都沒有”,正是缺少這些東西,讓他的智力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讓他的童星之光過早地黯淡了。
建峰的心理問題,關鍵就人格問題,是一種人格偏差,或者說是一種人格扭曲,是一種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發展不均衡。不善自理,不會負責,自我中心,意誌脆弱,懼怕挫折,建峰這些不良的非智力品質,或者說人格缺陷,都是畸形的家庭教育的惡果。父母對孩子的打罵相加,根本的還不在於簡單粗暴,而在於對孩子成才的期望過高,過嚴,過急,過於心切。當然,這又與父母個人的事業發展有關。有些個人奮鬥成功的父母,即便不簡單粗暴,往往對孩子也形成很大壓力,妨礙孩子成長。總之,由於建峰的非智力因素沒有跟上來,最終他的智力因素也受到了抑製。至於建峰目前的狀態,折射的是陷入困境又找不到出路的內心困擾與混亂。
心靈跨越:父母要改變教子觀念
建峰的問題確實很難立刻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遠不是毫無辦法。
首先,父母要改變自己,進而改善親子關係,改善家庭氣氛,才能帶動孩子的改變。有些問題先擱置起來,尤其是把學習考試先擱置起來,先促成孩子盡快走進校園,再逐步幫孩子減輕壓力,調整自我期望。等孩子心態穩定了,再慢慢改善人格,培養非智力因素,進行做人教育的補課。
兩次谘詢之後,有了初步的可喜效果。父母說自己的心態有所改善,親子關係有所改善,家庭心理氛圍有所改善,有了暖意,有了溫馨,親子之間有了交流,孩子也比較平穩,而且能去上學了。看來,父母確實在努力改變自己,並且已經初見成效。接下來,父母還要繼續努力改變自我,改變教子觀念,來推動孩子的改進,推動孩子學習自理,學習自立,學習生活,學習做人。當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補課的過程。相信這樣的補課,對建峰的人生有所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