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對孩子缺乏理解。
心理斷乳期最突出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發展,要求社會承認他們獨立的地位,要求觀念獨立、行為自治。“無論什麼都想自己試一試,並且不要他人幹涉。”所以有人稱之為“第二反抗期”。這一時期大致正是初中階段,而初二時表現最為突出。上文媽媽說“初二的兒子我們已經管不了了……凡是我們說的話,不論好話壞話他都不聽”正是孩子心理斷乳的表現。孩子總要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關係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進行心理上的“斷乳”。一位心理學家講過這樣的話:“兒子違背父親、反對父親,很多是作為發展過程的必要性而發生的。”
三是價值觀的衝突。
父母執意不許孩子和人很好隻是學習差的同學在一起;父親“覺得自己論知識,論經濟,論對孩子所付出的心血,足以對得起孩子。”孩子卻說,父母“和貧困山區的農民家庭的父母相比,為什麼不從知識金錢以外的方麵去考慮呢?”實際上反應了兩代人價值觀的不同。換句話說,在孩子看來,多喝了點墨水,多掙了點票子,父母並不因此就偉大。相形之下,難道我們做父母的不感到自己的價值觀不如孩子嗎?孩子批評“沒水平”難道不該父母反思嗎?
心靈跨越:增進親子理解和溝通
對策是什麼?對症下藥。一是擺平親子關係。二善待心理斷乳。三是寬容彼此的價值觀。如此親子作朋友,彼此才好溝通,孩子才願意接受父母的指導。下麵是有效化解親子衝突,增進親子理解和溝通的方法。
一是角色扮演。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認識問題,體驗孩子的感受。比如設身處地地想象:“我這次考試倒退了十幾名,心裏非常懊喪……”這樣,就會對孩子多一份理解。
二是想象對話。遇到對孩子不理解的時候,可以進行想象對話。比如,這邊父母心裏說:“孩子真氣人,怎麼不聽話了?”那邊想象一下孩子的心裏話:“我這麼大了,幹嘛總是不放心?”這樣想象中的雙向對話,會幫父母對孩子有了新認識。
三是遷移感受。把自身生活經曆中的某些感受遷移到孩子身上來。比如,想想自己工作中遇到失敗的心情,有利於體驗孩子在類似情境中的心態。
四是回憶往事。經常回憶自己的孩童時代,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就不會忘了孩子到底是孩子,就對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
五是耐心傾聽。在親子溝通中,父母首先需要學會運用的不是嘴巴,而是耳朵。不要急於發言,急於表態,急於說教,而要傾聽,再傾聽。
六是書麵交流。親子溝通,除了口頭交流,還有書麵交流。書麵交流的形式可以是日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網絡,等等。書麵交流常常會收到口頭交流難以達到的效果。不信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