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怎樣化解親子衝突(1 / 2)

心路迷障:親情母子好困惑

我們先看媽媽的困惑:

活了幾十歲,也當了十幾年的父母,雖然沒有高功大德,也沒為孩子打造出豐厚的物質基礎,可是在同齡人中,我們夫妻多少也算學有所長,在撫養教育孩子上,也算是盡心竭力。

孩子小的時候,禮貌聰明,同事朋友無不羨慕我們家庭的文化氛圍,稱讚我們教子有方。那時候,我們不僅快樂過,自信過,還有一些沾沾自喜。可現在呢?一切全變了!剛上初二的兒子我們已經管不了了!倒不是說他道德品質有多麼不好,也不是說他學習成績有多麼不行,關鍵是他變得和我們越來越生疏。開始表現在不服我們的說教,不願接受我們的安排和建議,以後發展到凡是我們說的話,好話壞活他都不聽,幹脆跟我們沒話。原本平和的家庭開始亂套了:當父親的因和兒子交流不成功而認為兒子懺逆不道,一動肝火便報怨:“怎麼會有你這麼一個兒子!”兒子也覺得委屈:“我怎麼會有你這麼一個爸爸!”衝突升級時,一個摔東西,攆兒子,一個扭頭就走。我按下葫蘆又起瓢,誰也攔不住。我埋怨丈夫的粗暴,丈夫反說兒子被我慣壞了;我試圖跟兒子溝通,兒子卻冷冷地說:“話都讓你們大人說了,事也都是你們做的,我還有什麼可說的!”

丈夫一直對兒子“怎麼有你這麼一個爸爸”耿耿於懷,覺得自己論知識,論經濟,論對孩子所付出的心血,足以對得起孩子。

我知道孩子有心理斷乳期,也相信孩子不會因父母的文化經濟原因而疏遠我們,可麵對我們家中的親子衝突,卻顯得那麼束手無策。我該如何是好?

接下來再看兒子的困惑:

其實,我曾為我的父母挺自豪的:因為他們的培養,我總是把美術比賽和“故事大王”的獎狀捧回家。那時候,媽媽脾氣不急躁,爸爸也不那麼凶。

誰知我一上了中學,家裏對我的管教就多了起來。每天出門前,媽媽就“在學校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地嘮叨不停,放學後爸爸就“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地說個沒完,好像我一上了中學,就掉進了壞人堆。發現我和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在一起,他們就會阻止我,還多次當麵假裝客氣地把人轟回家。我和他們的衝突就從這兒開始的。我和爸媽講那個同學人很好,隻是學習成績差,是我的朋友。但爸媽仍執意不許我和他在一起。我覺得他們這樣做很沒水平,對我的朋友和我都不尊重。再以後,我發現爸爸越來越專製,不管我的想法是什麼,隻要是他喜歡和希望的,我就必須接受,如果我不願意,就說我不懂道理,不知好歹,自以為是。我再申辨,就會聽到“輪不上你來教育大人”之類的話。我覺得這很不說理,當然不服氣。

衝突過後,爸爸有時也向我道歉,但卻要加上“我是有錯,但我是你爸爸,你應該……”我覺得這種道歉很沒有誠意。時間長了,就不願搭理他們了。

但是,我還想說一句:爸爸您好糊塗!我從來沒羨慕過別人的爸爸,我知道您很願意拿自己和貧困山區農民家庭的父母比,那麼,為什麼不從知識和金錢以外的方麵去考慮呢?

心理透析:親子衝突的心理根源

心理谘詢中,經常遇到這類親子衝突問題。親子衝突的心理根源在哪裏?

一是親子關係的不平等。

我們的一個調查表明,中學生幾乎一致地期望親子如朋友。朋友是什麼?同門為“朋”,同誌為“友”,朋友當指有共同師承或有共同誌向的人。如此說來朋友關係的實質是什麼?兩個字:平等。於是,人們把朋友定位於人際關係的理想境界。親子又何妨是朋友?然而,親子做朋友還是那樣難。根源是至今還頑固地盤踞在人們頭腦中不肯退位的“父為子綱”,是親子關係的不平等。上麵孩子說的“爸爸越來越專製,不管我的想法是什麼,隻要是他喜歡和希望的我就必須接受”,以及爸爸道歉時還說“但我是你爸爸”,反應的不正是不平等的親子關係嗎?親子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或者說是相互教育的。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上,孩子從父母那裏接受影響叫做前承方式,父母從孩子那裏接受影響叫做後承方式,兩代人相互影響叫做並承方式。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我們作父母的總要從孩子那裏接受影響。如此說來,“還輪不上你來教育大人”之類的話,怎能讓人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