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選取將領,專取“簡默樸實”之人。
曾國藩對於綠營軍官氣深重,偷機取巧,迎合鑽營的腐敗風氣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他深感積習難改。“國家養綠營兵五十餘萬,二百年來所費何可勝計。今大難之起,無一兵足供一戰之用,實以官氣太重,心竅太多,漓樸散淳,其意蕩然”,曾國藩從內心裏慨歎:即使“嶽王複生,或可換孱兵之筋骨;孔子複生,難遽變營伍之習氣”。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曾國藩規定,一方麵湘軍不用入營已久的綠營兵和守備以上官;另一方麵,他強調挑選將領要側重“純樸”。所謂“純樸”是指腳踏實地,無官氣,不浮誇虛飾。曾國藩經過遴選,將大量“純樸”之人委以重任,這對於提高湘軍戰鬥力和耐力極為有益。
第四,“智略才識”是曾國藩選將的又一標準。曾國藩認為:“大抵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之人。”決不能選用閩冗者。他指出:“其閩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恐賢者不願共事一方也。”曾國藩力求從書生中選拔人才。借助於他們知書達理,努力克服綠營將領缺乏韜略的弊病。
第五,要求湘軍將領還應具備“堅忍耐勞”的特點。
“堅忍”亦就是打仗時能衝鋒陷陣,身先士卒。曾國藩雖為一介儒生,對於治軍最初沒有多少軍事經驗。但他亦清楚,行軍作戰倍加艱辛,隻有“立堅忍不拔之誌,卒能練成勁旅……數年坎坷艱辛,當成敗絕續之處,持孤注以爭命。當危疑震撼之際,每百折而回”。他提倡在艱苦環境中矢誌不移的勇氣,隻有這樣,才能使湘軍從上到下都有著一股與農民起義軍頑抗到底的決心。
在曾國藩看來,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出身卑微,迫切希望改變所處的社會地位。按貫例是應通過讀書做官的方式來達到其目的。然而,清朝末年的狀況卻使他們無望改變社會地位。據統計,清末全國紳士人數約有一百四十五萬,政府官職及頭銜僅能容納十五萬,閑居鄉裏的紳士至少有一百三十餘萬,兩者之間構成了懸殊的比例。當社會統治秩序受到農民起義的衝擊,他們將本能地站出來,以封建的衛道精神同農民軍進行對抗,捍衛封建的統治,加之無官可做隻好在投筆從戎中,一顯身手。
按照這些標準選將練兵、處理將士關係,雖未必能達到他的“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人心”的目的,但確實使曾國藩得到了一支非比尋常的軍隊,從而使他博得了皇帝對他的重用和將士僚屬對他的青睞。
立世大智慧
曾國藩在其一整套的選將標準中,一反中國古代兵家論將、選將的方法,而將“忠義血性”,意即對封建政權的忠心放在了第一位。為此,他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書生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