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之敗使蔣介石氣得吐血(2 / 2)

10月19日,曾澤生率所部二萬六千餘人起義。

曾澤生後來回憶,他身邊有許多中共地下黨員,給了他很多影響。事後他才知道,他的副官長兼特務營營長楊濱是中共地下黨員;他的指揮所所在的那個團的副團長趙國璋,也是中共地下黨員;從1938年起,中共在六十軍內,建立了地下組織……

蔣介石在北平聞訊,氣得吐血,於18日再飛沈陽。蔣介石下令:“集中部隊,一舉收複錦州。”

無奈,他的部下已人心惶惶,不願出戰。

翌日,從長春傳來令蔣介石沮喪的消息:駐守長春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將軍率所部四萬七千餘人,投誠中共。於是,長春解放。

鄭洞國將軍是這樣回憶他的投降經過的:

到了此時,我已感到山窮水盡。正在焦急中,接到杜聿明的電報,他擬請蔣介石派直升飛機來接我出去,問我有無降落地點。我答複他:“現在已來不及了。”但是我還不肯改變“寧可戰死,不願投降”的頑固態度。我把這個時候的情況報告蔣介石,並對他表示“來生再見”。當天夜裏,我的司令部附近,仍和過去兩天一樣,響著劇烈的槍聲。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楊友梅和司令部的幕僚們想出來的辦法:要直屬部隊向天放槍,表示假抵抗後再放下武器,造成事實,使我跟著他們走。第二天一早,我的司令部也就放下武器。他們為了把我從死亡的道路中挽救出來,真是煞費苦心。

錦州、長春一解放,沈陽就成了一座孤城。

毛澤東把目光移向沈陽。往常,他在起床之後,總要沿著西柏坡葦塘邊散步。在那些日子裏,葦塘邊再也見不到毛澤東的身影。他每天隻能睡三四個小時,已經沒有散步的時間。

蔣介石從孤城沈陽飛往北平。雖然他明知沈陽已危在旦夕,但仍要作最後的掙紮。蔣介石把杜聿明召至北平,任命他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要他無論如何奪回錦州。

然而,東北的敗局已經無可挽回。11月2日,沈陽、營口兩城均被東北人民解放軍攻下。國民黨部隊十四萬九千餘人被殲。

至此,東北全部解放,遼沈戰役宣告結束,全殲國民黨部隊四十七萬人。

蔣介石不得不垂頭喪氣地由北平飛回南京。

蔣介石竟是那麼不經打,這出乎毛澤東的意料。這樣,毛澤東在1948年11月14日為新華社寫了題為《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對他自己兩個月前所作的五年打倒蔣介石的估計,作了鄭重更正。毛澤東寫道:“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隻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