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處事要果斷,不能坐失良機(2 / 2)

曹操東征劉備時,人們議論紛紛,擔心出師後,袁紹從後方襲來,使得曹軍進不能戰,退又失去了依據的地盤。曹操說:“袁紹的習性遲鈍而義多疑,不會迅速來襲擊我們。劉備是新起來的,人心還未完全歸附他,我們抓緊快攻打他,他必敗,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可丟失時機。”於是,決心出師東征劉備。

田豐果然勸袁紹說:“虎正在捕鹿,熊進入了虎窩而撲虎子。老虎進不得鹿,退得不到虎子。現在曹操征伐劉備,國內空了:將軍有長戟百萬,騎兵幹群,率軍直指許昌,搗毀曹操的老窩,百萬雄師,白天而降,好像舉烈火去燒茅草,又如傾滄海之水澆漂浮的炭火,能消滅不了他嗎?兵機的變化在須臾之間,戰鼓一響,勝利在望,曹操聽到我們攻下許呂,必然會丟掉劉備而返回許昌。我們占據了城內,劉備在外麵攻打,反賊曹操的齧袋,一定會懸掛在將軍的戰旗杆上,如果失去了這個機會,曹操歸國之後,休養生息,積存糧食,招攬人才,就會是另一種情況。現在大漢國運衰敗,綱紀鬆弛,曹操以他凶狠的本性,用他飛揚跋扈的勢力,放縱他虎狼的欲望,釀成篡逆的陰謀,那時,即使有百萬大兵攻打他,也不會成功。”袁紹聽後,以兒子有病,推辭此事,不肯發兵。田豐用拐杖敲著地歎道:“遇到這樣好的機會,卻因為嬰兒的緣故而失去了,可惜呀可惜!”

而袁紹當時占據北方廣大地區,勢力最大,足以與曹操抗衡,但他外寬內忌,好謀無決,坐失良機,最後被曹操打敗。如果袁紹善於把握時機,聽取正確意見,“三國”的曆史也許是另外的樣子。每個人都是這樣,把握機遇還是坐失良機,會寫出不同的人生曆史。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可能遇上特別有利的機遇,抓住這種機遇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開辟美好的前程;如果放棄有利的機遇,時過境遷以後再幹,就要付出加倍的代價,甚至要遺憾終生,《鹿子,則陽》中說:受凍的人春天才借衣服,中暑的人冬天才吹冷風,這都是時過境遷、無濟於事的愚蠢行為。《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就是品德,學識,才幹,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君子要準備好做事的本領。修養品德,增長才幹,這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做的:采取行動,則要分析形勢,選擇時機,時機不成熟,無法施展才幹。比如戰國時的百裏奚,是有本領的人,很想幹一番事業,他撇下妻子:先後到過好幾個國家,都沒有遇上賢明的國君,可以使他發揮才子。到70多歲的時候,終於遇上秦穆公。秦穆公知道他有才幹,用五張羊皮把他從楚國贖回來後,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掌握時機要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有時會出現有利的時勢,環境和條件,人們隻要善於利用,就能取得成功。有時隻能看到時勢變化的趨勢,但沒有提供現成的有利條件和機會,這就要根據時勢的變化趨勢,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不能消極被動地應付時勢。坐待時機,古人說:“賢人觀時而不觀於時,製兵而不製於兵。”這裏講的就是要觀察時勢,不要受時勢的限製,要利用兵器,又不要受兵器的製約,要把觀察利用時勢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