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卦下乾上兌,乾為天,兌為澤,卦象是澤水巳漲到了天上,堤防潰決滔滔下瀉而摧毀一切。君子觀此象,則當知利祿不可多得,滿招損,謙受益,要盡快向下施予?積德則不然,多多益善,利祿向下施予,看來是有所損失,其實是受益。
《夬》卦中的《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意思是說:澤在天上,這是湖水蒸發上天,即將化為雨傾注而下之表象,以此象征決斷,君子從中得以啟迪:應該向下層民眾廣施恩德,如果高高在上就會遭到忌恨。對於普通人來說,則是要積汲地奉獻社會。下麵的故事就生動地闡釋了這一道理。
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裏鋤草,迎麵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隻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
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疽,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快樂,最終取決於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即為什麼活著,怎樣活著,活著幹什麼,等等。人作為社會的一個分子,他活著就要為社會、為社會中的人做一些事情。當然,這不可能要求一律,每一個人都盡力而為就可以了,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還要有自我,或者說要有個性、獨立的人格以及個人化的趣味和行為:現代的社會環境,使更多的人們有機會去關注自我和實現自我。於是,新的問題就出來了,那就是什麼是真正的自我?怎樣去實現自我?有人選擇了對社會乃至人類無私地奉獻的方式來實現自我;還有人選擇了在自己所鍾愛的事業中發揮自身的才幹的方式來實現自我;也有人用追求名譽、地位、享樂等的方式來實現自我;更多的人則是選擇了隨遇而安、能幹什麼就於什麼的方式來實現自我……其實,任何一個人都有實現自我的欲望,也有實現自我的機會:關鍵在於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真正的自我,什麼是積極的、無愧無悔的人生。自我的膨脹和萎縮都是自我的異化,它們會把人們引向人生的歧路,而把自我的實現,同祖國的命運、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的進步聯係起來才可渭是人生的正道。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富以德行”。這四個字不僅包含著在經商時要“見利思義”,而且還要求我們在收人豐裕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憂民之所憂,樂施天下。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記載了範蠡“三致幹金”後,不忘親朋好友與鄉親,把錢財分散給窮苦的朋友,因而善名遠播,信譽日增,不久又積累了財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因而獲得了“富而好行其德”的好名聲。所以後人以他居住地為名尊之為“陶朱公”,這就是由於他“以德經商,富以德行”而贏得了後人尊敬,成為商人的楷模。
奉獻社會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融在一生事業中的高尚人格,也是贏得社會尊重,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第四十四章 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