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杜絕欲望,培養品德,學會低調做人(1 / 1)

《損》卦中的《象》日:“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意思是:山下有湖澤,湖澤漸深而高山愈來愈高,象征著減損。君子應該根據這個道理來平息憤怒,杜絕欲望,不斷培養高尚的品德。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克服虛榮心,盡量學會低調做人。

喜好虛榮,好大喜功這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也是招致災禍的常見原因;保持冷靜的態度,謙虛處世,低調做人,就會增大生活中安全的係數,減少別人忌恨和打擊你的可能。

西漢宣帝劉詢時,渤海(今河北滄州一帶)及鄰近各郡年成饑荒,盜賊蜂起,郡太守們不能夠製止,宣帝要選拔一個能夠治理的人,丞相和禦史都推薦龔遂可以委用,宣帝就任命他為渤海郡太守。當時龔遂已經70歲了,皇上召見時,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不像所聽說的有奉事的樣子,心裏頗看不起他,便問道:“你能用什麼法子平息盜寇呀?”龔遂回答道:“遼遠海濱之地,沒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裏的百姓處於饑寒交迫之中,而官吏們又不關心他們,因而那裏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頑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邊舞槍弄棒一樣打鬥了起來。現在陛下是想讓臣把他們鎮壓下去,還是去安撫他們呢?”宣帝一聽他講這番道理,便神色嚴肅起來,說:“我選用賢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撫百姓的。”龔遂說:“臣下聽說,治理作亂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團亂繩一樣,不能操之過急了。臣希望丞相、禦史不要以現有的法令一味吏縛我,允許臣到任後諸事均據實際情況自行靈活處理。”宣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派驛傳將龔遂送往渤海郡去。

郡中官員聽說新太守要來上任,便派軍隊迎接、護衛。龔遂把他們都打發回去了,並向渤海所屬各縣發布文告:將郡中追捕盜賊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中拿的是鋤、鐮等農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問,手中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龔遂單獨乘驛車來到郡府。鬧事的盜賊們知道龔遂的教化訓令後,立即瓦解散夥,丟掉武器,拿起鐮刀、鋤頭種田了。

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於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龔遂之所以得到了皇帝的“甜頭”是因為他沒有耍“個人英雄主義”,聽從了下屬的建議,自己沒有“出風頭”,而是巧妙地把功勞推給了上司,上司怎能不高興!他“損小益大”的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第四十二章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