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名及卦辭簡釋”
益卦,下震上巽,巽為風為順,震為雷為動,風傳雷聲,雷助風力,風雷互增其勢。益卦是減損上方增益下方使人民無窮的快樂,由上而下使人民受益使其道義大放光明的意思。
益卦主張。損上益下,則固其本;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
《益》卦指出:“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這實際上是強調了合作和奉獻的必要性,並明確了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的道理。
成功者的道路有千千萬萬,但總有一些共同之處。在“傑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調查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傑出青年大多數是善於與他人團結協作的人,團結協作是許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性。
合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些事情人們隻有互相合作才能做成,不合作他不能得,你也不能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副教授查爾斯·卡費爾德對美國1500名取得了傑出成就的人物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發現這些有傑出成就者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與自己而不是與他人競爭。他們更注意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考慮怎樣擊敗競爭者。事實上,對競爭者的能力(可能是優勢)的擔心,往往導致自己擊敗自己。多數成就優秀者關心的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標準盡力工作,如果他們的眼睛隻盯著競爭者,那就不一定取得好成績。
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維模式中,一直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別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會失去。比如你幫助別人提了東西,你就可能耗費了自己的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
其實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並不就意味著自己吃虧。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
有失必有得,有損必有益。損己益人,必然使人喜悅,贏得別人的支持。
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逼取於民以無度。齊國的貴族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對他的僚屬說:“公室用這種榨取的手段,雖然得到了不少財富,但這種取是‘取之猶舍也’。倉儲雖實,但國家不固,終是‘嫁衣’。”
於是田成子製作了大,小兩種鬥,大開自己的倉儲接待饑民,用大鬥出借穀米,用小鬥回收還來的穀米,“予民於惠”,於是齊國人民不旨再為公室種田效力而投奔於田成子門下,一時“民歸之如流水”。田成子用這種大鬥出小鬥進的方式,借出的是糧食,收進的是民心,貌似給予,實則得到;果然,齊國的國君寶座最後為田氏家族所得。史學家範嘩說:“大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止是對這種得失觀的一語道破。
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土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一次孟嚐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我願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需要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
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窮困,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嘖嘖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完了。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盂嚐君是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湲回答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便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要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果然,不幾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盂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嚐君至為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的“市義”苦心、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
古人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