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間,曾國藩出將人相了,且年近垂暮,卻依然在“險”字上常常針砭自己。
曾國藩當然不是苦行僧,“不要錢”,指的是不貪,不要非分之錢。他說:“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欽,到處受人敬重。”又說:一般的人,都不免稍稍貪錢以肥私囊。我不能禁止他人的貪取,隻要求自己不貪取,我憑此示範下屬,也以此報答皇上厚恩,“不貪財,不苟取”,這就是曾國藩的信條,他一生行事也確乎如此。
“不貪財、不苟取”,表麵上看起來是暫時可能受損失,但是,從長遠來看,由於中正,能使人民心悅誠服,因而是有益的。
反之,就會遭受損失,給自己帶來悔恨。“貪心的蜀王”就是這方麵的反麵典型。
從前,四川的西部有個叫做蜀國的國家,上地肥沃,物產豐富,很是富庶。離它不遠的秦國早就對這塊富饒的土地垂涎三尺,想要把它劃歸自己所有。可是通往蜀國的道路非常險峻,有陡峭的懸崖絕壁和萬丈深穀隔,一跌下去就會摔個粉身碎骨,進軍的路線無法暢通,任憑秦國虎視眈眈,可一時也無可奈何。
蜀國的國君生性貪婪,總是大肆搜刮民間財富來滿足自己對金錢的貪欲,有時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秦國的國王秦惠王從派去探聽消息的人口中得知了蜀王的性情,覺得有機可乘。苦苦思索了很久以後,秦惠王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
秦惠王命令工匠打造雕刻了一頭巨大的石牛,在石牛的屁股後麵放了好多金銀綢緞,放出消息說這頭石牛會屙金子。
蜀國的探子把關於這頭屙金子的名牛的奇聞告訴了蜀王,蜀王聽了羨慕得不得了,暗道:要是我有這麼一頭石牛,天天給我屙金子,那該有多好啊!正,在這時候,秦國的使者來了,他向蜀王說,秦惠王為了表示秦蜀友好的誠意,決定把會屙金子的石牛送給蜀王。
蜀王大喜過望,他聽使者說石牛的身形巨大,要從秦國運到蜀國來恐怕很不方便,急忙保證說:“這個不成問題,貴國國君既然肯把石牛迭給我,我哪裏有不想辦法把它運到我國宋的道理呢,就清你們的國君放心好了。”
蜀王也不顧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在國內征調了大量民工,把懸崖挖開了,把深穀也填平了,為了能讓石牛順利到達,把通向蜀國的險徑都修成了平坦大道。然後他派了五個大力土到秦國去迎接石牛。
貪心的蜀王哪裏料得到,秦惠王早已派遣軍隊悄悄跟在石牛後麵,隨著石牛蜂擁而入,一舉滅掉了蜀國。
古人說:“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餌不見鉤。”在利益的誘惑麵前一定要保持清醒和冷靜,仔細權衡利弊,千萬不可貪圖小利,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