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名及卦辭簡釋”
賁卦,下離上艮;艮為山,山是自然之物,有它的壯美;離為火為麗,山下有火,照明自然之物,使之增輝,故曰“賁,亨”。
“賁”是貝殼的光澤,飾的意思;這一卦主要是講文飾之道。
《周易》賁卦中蘊涵著豐富的關學思想。首先,事物經過文飾可以更美;其次,文飾需要有一個限度,樸素與自然應該是文飾的最高境界;最後,賁卦卦爻的層層推進,也顯示了昊由淡而濃而淡、由質而文而質的變化過程,這就為美的曆程指明了方向。
《周易》指出,文飾之道,一是剛柔相雜而成文,二是不慕華麗而尚質。
賁卦對古代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諸子百家充不從中受到啟發。但由於對此卦的理解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理論和學派,儒家認為“有本有文……,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強調文與質、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玉不琢不成器,隻有去其瑕疵才能越增其光輝;也隻有琢成器皿才有實用階值。這並沒有改變玉的本質,它還是“玉”。
修飾的目的是彌補人或事物的某些不足。《賁》卦闡述的:“賁之道”,是說在不影響事物本質的情況下,是可以做適當修飾的。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光有質樸的品格,不注重禮節儀表,就會顯得粗野;光注重禮節儀表,缺乏質樸的品格,就會顯得虛浮。隻有配合適當,才算得上一個有教養的人。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值養。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縟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質彬彬”,“質”與“文”要配合得得當,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隻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認為,君子應文質彬彬,一個君子,不但要有良好的內在品質,而且還應有良好的禮儀教養和舉止風度,做到內在的美和外在的美相統一,有些人僅僅將孔子的質和文理解為天生的容貌和外在的服飾,是相當片麵的。因為孔子認為隻有以義為質,依禮節實行它,用謙虛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才是真正的君子。可見,孔子所說的質主要是道德品格,是仁義,文則是行義的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隻有良好的品德而失去了恰當的表現方式,是得不到好結果的。而一味追求文雅的表現形式,以至於衝淡了內在品質的修養亦不會得到良好結果。文質彬彬才是君子應具備的人格標準,也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曾表露過這一思想。他說:“紛餘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這句詩的大意是說:我已經具備了內在的美德啊,同時又注重修飾自己的外表。當然,相比之下,中國古人認為更重要的還是內在美,下麵的這個故事就形象地證明了這一點。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名叫哀駘的人,他的容貌雖然很醜陋,可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非常喜歡和他交往,相處親近隨和,舍不得離去。有一些女人甚至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還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無權位二無財產,也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和顯赫的功績,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揚的這位醜人卻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喜愛和讚美,這使得魯國的魯哀公驚異不已,於是就派人把他從衛國請回魯國加以考察。
處不到一個月,魯哀公覺得他在平淡中確有不少過人之處,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魯哀公便讓他上任管理國事,可他卻淡淡然無心做官,雖在再三要求下參議了國事,但不久他還是謝辭了高位厚祿,回到他在衛國的陋室中去了。
對此,魯哀公求敦於孔子:“他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
孔子借喻道:“我曾經在楚國看見一群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都驚恐地逃開了,因為小豬發現母豬已不像活著時那樣親切,可見小豬愛母豬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主宰它形體的精神,愛它內在的品性。哀駘這個人雖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內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許多人才喜歡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賁》卦所闡釋的基本觀點之一:隻有內在的美才可靠長久,值得追求和尊崇,雖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風采和權位、財產等也很吸引人,可內在的品德、學識、才能和真誠,自信等給人的感受則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