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觀上講,某一企業的經營成果,要到經營活動全部結束後,通過清算才能準確地計算出來。但是,由於投資人要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作出投資方麵的決策,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要根據會計信息及時掌握其生產經營活動動態,調整經營過程,以便作出戰略性的決策等,所以,會計信息作為企業經營信息的主要表達方式,須對一定時日的財務狀況、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狀況及現金流動狀況予以總結。
12個月的會計期間稱為一個會計年度。會計年度可以是以1月1日為始點、12月31日為終點的日曆年製,也可以是以任何一個月份的某一日為起點,以次年對某月的前一日為終點的營業年製,如以營業最淡之時作為年末等。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會計分期采用日曆年製。
1.4 貨幣計量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一章第八條規定:“企業會計應當以貨幣計量”。貨幣計量假設是指會計的計量單位是幣值基本穩定的貨幣,認為貨幣計量單位同時也是彙總、傳遞會計信息的有效手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核算所采用的共同的計量單位是貨幣。因為,隻有貨幣才能將各種複雜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分類彙總、總括反映,這是其他計量單位,如實物計量單位、勞動計量單位等都無法做到的。將貨幣作為會計的統一計量單位時,還應假設貨幣的幣值是相對穩定的,隻有這樣,不同期間的會計信息才有可比性,財務報表中的金額加總、比較和分析才會有實際意義。
貨幣本身也有價值,它是通過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表現出來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的價值會發生變動,有些國家甚至出現比較惡性的通貨膨脹,此時,會計計量還可選擇重置成本、現值、可變現淨值、公允價值等計量基礎進行補充。
綜上所述,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雖是人為主觀做出的,但卻是出於客觀需要。四項會計假設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它們的聯係表現在:會計主體假設確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持續經營假設以企業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夠持續經營、不會麵臨破產清算,會計分期假設又將企業持續經營的時期劃分為大致相等的會計期間,在每一個會計期間選擇了能夠將不同類型交易或者事項統一起來的貨幣作為計量尺度,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它們的區別表現在:每一個會計假設在會計假設理論中又相對獨立,分別就會計核算的某一方麵進行規範,每一個假設都可以自成一個理論體係。
1.5 權責發生製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一章第九條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權責發生製又稱應收應付製。是指以收入取得的權利和費用支出的義務是否歸屬於某一會計期為標準來進行收入及費用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而不是以款項的實際收支是否在某一會計期實際發生為標準來進行收入及費用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在權責發生製下,凡是屬於某一會計期實現的收入或發生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在該期實際收到或付出,都應作為本期的收入或費用確認、計量和報告;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在本期實際收到或付出,也不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確認、計量和報告。與權責發生製對應的是收付實現製。收付實現製是以貨幣資金的實際收付為標準來確認、計量和報告收入或費用的一個會計確認、計量模式。下麵舉例說明權責發生製與收付實現製的區別。
由以上對比可知,以權責發生製和收付實現製兩種不同的會計確認、計量模式進行會計核算,同樣的資料會產生不同的計算結果:權責發生製強調收入取得的權力已經形成,以及費用支付的責任已經產生,以權力的形成和責任的產生為標準,來確認、計量收入和費用。因而,權責發生製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收付實現製由於完全以收入的實際收回及費用的實際付出為標準,來確認、計量收入和費用,因而,在收付實現製下,企業的經營狀況,完全取決於收入是否收回,或費用是否支付,不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指企業提供的各種會計信息應該達到的質量標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範的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有以下幾項:
2.1 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