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人生資本之品德知識篇(7)(1 / 2)

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你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

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

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的學以致用的經驗,並從中取得借鑒,避免走岔道、走彎路;通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生活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堂。我們要善於在這所大學堂裏好好學習,參與體會,閱讀經驗與閱曆這部無字大書,體悟世事成敗之理。讀“無字之書”,是大文豪魯迅的主張。往往隻有“有心人”才能讀懂無字書,才能從中獲得無限的“珍寶”。

豐富的閱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社會閱曆是通過長時期的社會生活與經驗得來的,它需要人們在社會中摸索,在生活中感悟。通過長時期一點一滴的積累,形成自己的社會經驗。

豐富的社會閱曆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因為社會閱曆豐富的人常常能夠總結出自己個性中的優點和弱點,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社會閱曆不豐富的人往往不能看清事物的關鍵所在以及事物的變化趨勢。人們年輕時常容易感情衝動,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逐漸變得從容,體現出一種涵養,這正是社會閱曆由淺薄變為豐富的一種結果。

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經驗一般較少,閱曆也不廣,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注意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社會中的知識積累。

南宋大詩人陸遊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著名的曆史學家張舜微對“無字書”的重要性也是深有體會。他早年讀《說文》時,其中有句“秋種厚埋,故謂之麥”。開始時,他並不怎麼理解此句,現在很多人也不大知道麥子之何謂麥子。後來,當他親眼看到秋冬之季種麥,都是先用鋤深深地把土挖出,然後將種子放下,再蓋上厚厚的土。人稱“挖麥子”,這種挖麥子與其他的穀類種植方法不太相同。

通過這件事,張舜微算體味到書中所謂“厚埋”的真正含義了。就是這一番閱曆之後,才明白了一層事理,因而對古今世事又多了一些認識,多了一層理解。

著名畫家徐悲鴻在一生之中畫了上千匹馬,出自於他筆下的奔馬令人讚歎不絕。他畫的奔馬豐闊而不臃腫,剛勁而不婿,穩而不墜,奔而不飄。特別是那幅四蹄騰空,馬尾舒展,長鬃飄飄,充分表現出了挺拔奔放、自由不羈精神的《奔馬圖》。

他為了把馬畫好,在留學法國時,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館裏進行素描練習,並常以麵包充饑,這一切都是為了準確把握馬的造型。並且不管何時何地,隻要碰見了好馬,他都會不由自主地駐足細心觀察。

這也難怪當有人在向他投師學畫之時他會深有感觸地說道:“不必學我,真馬較我所畫之馬,更可師法也,畫馬必須以馬為師。”

讀“無字之書”,最好在繽紛的“社會大學”中讀,惟有如此,才能讀得通透。

凡是讀過高爾基的《我的大學》的人都會知道,這位大文豪隻讀過幾個月的書,他把投身於“社會”認為是在上“大學”。

這個苦難的學徒工在“社會大學”裏做過廚工,賣過苦力,遍嚐了沙俄黑暗統治的辛酸。不過,他在流浪飄泊之中讀了很多“無字”的“活書”,學習到了很多知識。

高爾基在社會的底層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祖國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也增強了他對俄羅斯社會的濃厚感情。他從伏爾加河碼頭的搬運工們那兒學到了勞動的習慣。從流放的政治犯那兒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從麵包師那兒學到的則是可貴的人生哲學。

高爾基曾這樣說道:“這個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師們更透徹、更明白地為我講了當時的國家機構。”

從“社會大學”中讀“無字書”所獲得的一切,為他日後創作的“有字之書”提供了無限的源泉。在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之中均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