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人生資本之品德知識篇(5)(3 / 3)

一個剛跨人社會的年輕人隨著自己地位的逐步升遷,一定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假如他能抓住這些機會,成功就是早晚的事。能通過各種途徑汲取知識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學識更加廣博、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加開闊,也更能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自強不息、隨時求進步的精神,是一個人卓越超群的標誌,更是一個人成功的征兆。

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要隨時隨地注意本行業的門道,而且一定要研究得十分透徹。在這一方麵,千萬不能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些事情看來微不足道,但也要仔細觀察,有些事情雖然有很多困難,但也要努力去探究清楚。如能做到這一點,他就能清除事業發展道路中的一切障礙。一個年輕人在一個律師事務所任職三年,盡管沒有獲得晉升,但他在這三年中,把律師事務所的門道都摸清了,還拿到了一個業餘法律進修學院的畢業證書。這一切都是為了開辦他自己的律師事務所。

而其他不少律師事務所的人,按從業時間來說,他們的資格夠老的了,但他們仍然擔任著平庸的職務,賺著低微的薪金。

兩相比較,前者意誌堅定、注意觀察、勤於思考、善於學習,並能利用業餘時間深造,他將獲得成功;後者恰恰相反,不管他們是否滿足於現狀,他們這樣庸庸碌碌地混日子,將永無出頭之日。

許多人最大的弱點就是想在頃刻之間成就豐功偉績,這當然做不到。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漸變的,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隻有一步一步地增進知識,才能有助於一個人最後達到成功。

即使在商業領域也如此。那些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學無術的人,成功的機會更大。

有人認為,過了寶貴的青年時期,就失去了求學的機會,到了晚年,更不能學到什麼東西了。可是事實恰恰相反,許多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的人,最後的收獲是驚人的。哈佛大學前任校長艾略特說:“養成每天用十分鍾來閱讀有益書籍的習慣,二十年後,思想上將大有改進。”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間,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是個大學校。遇見的人、接觸到的事與所得的經驗,都是這所學校最好的學習資料。隻要能敞開耳目,那麼,在每一天、每一分鍾、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汲取到知識。然後,在空閑時間裏,把吸收來的學識反複思考、咀嚼,就可以將那些零碎的知識整合成更精湛、更有意義的學問。

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輟學回家務工期間,仍然抓緊業餘時間自學。他把家裏有限的藏書讀完後,又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書看,其中有《約翰·班揚集》、柏頓的曆史文集、古希臘學者普魯塔克的名著《希臘羅馬名人傳》、笛福的《計劃論》、科頓·馬德的《為善論》等。

在印刷所當學徒時,他通宵達旦地閱讀文學、曆史、哲學著作,這些書,是在書店當學徒的朋友借給他的,是新書,他必須盡快讀完、幹幹淨淨地還給人家。他也買了一些書,買書的錢,是從飯錢裏省下來的,為此,他成了一個素食者,常常以餅幹、麵包、葡萄幹、果餡餅和清水充饑。他自學了數學和四門外語,勤奮地練習寫作。結果,這個僅有兩年小學學曆的人,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聖安德魯大學等六七所院校授予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當然,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時光還是在青少年時代。在學校裏自不必說,做學生的一般都會自覺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這裏著重強調在家庭裏的學習。家庭是一個人最初成長的溫馨搖籃,也是一個人年少時度過大量光陰的地方。這裏同時還有著人一生最幸福美妙的回憶。所以家庭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學習與學校不相上下的重要場所。所以奧裏森·馬登提倡把家變成圖書館,他在《改變千萬人生的一堂課》中最後寫道:“父母和孩子都應該約定每晚留出一定時間來閱讀和自修。最適當的時間是晚飯結束後。這時,全家人各就各位,或寫字、或閱讀、或研究、或做其他知識上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