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敗人生字訣(5)(1 / 2)

這則事例看似簡單,但卻包含著發人深省的做人道理。估且不說公共關係交往活動,即使是在普通人的生活往來之中,常言講,“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種社會角色的角色特征都不盡相同。有君子也就難免會有小人。同樣的一件事或者說處理方式,在用於不同的人物角色上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後果。像郭子儀讓眾女避於盧杞,就可見其對盧某人這一角色知之甚深,“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照理說,在當時,郭子儀功不可說不高、位不可說不顯,大可不必有此顧慮。但其過人之處也就在於能夠洞察並防患於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而預先采取防範措施。俗話講“船到江心補漏遲”,在社會交往中,主體應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把握好一些看似小事的東西,尤其對交往中客體成員的角色特征,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以免給組織今後公共關係的交往留下隱患。誠然,公共關係本身也要求我們按照平行溝通的原則進行交流,對交往中那怕是對次要角色也應給予基本的尊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尊重也可為今後免去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

3.上山下鄉當農民——範蠡富貴終身

狡兔死,走狗烹。做功臣要有危機意識;功臣不要驕橫拔扈,以免循走狗烹的下場。

範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軍事謀略家、政治家。

範蠡早年與宛令文種一同赴越國,為大夫。越王勾踐即位後,由範蠡主持軍事,與主持政務的文種攜手振興越國。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王勾踐得到吳王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結果在吳越夫椒之戰中,越軍慘敗。越國在生死存亡關頭,範蠡提出了暫時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和,如不答應,就由越王親自到吳國做人質。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休戰撤兵,並允許越王到吳國做人質。於是,範蠡隨越王人吳,為臣仆3年,備嚐屈辱。一天,吳王夫差單獨把範蠡找去,對他說:“勾踐給我當奴仆,你何必還跟著他?俗話說,‘聰明婦女不嫁敗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國滅之君’。你若拋棄勾踐歸順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讓你做大官。”範蠡跪下說:“感謝大王的好意。俗話說,‘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我是敗國之臣,何敢再望富貴?還是讓我跟著舊主為您服役吧。”吳王見範蠡意誌堅定,隻好作罷。3年後,放勾踐、範蠡回國。

範蠡回國後,與文種等為勾踐製定了結好齊、晉、楚,表麵卑事吳國,暗中積蓄力量的興越方略;同時實行“美人計”,將自己的愛姬西施送與吳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迅速強盛,吳國則實力削弱。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範蠡、文種建議越王勾踐乘隙攻吳。越軍以兩翼佯動、中央突破、連續進攻的戰法,大敗吳軍於笠澤(今蘇州南)。吳王夫差被越軍長期圍困,力不能支,見大勢已去,就自殺而死。就這樣,越國吞並了吳國。

為了慶祝勝利,越王勾踐下令在國都內設置高台,大擺宴席,宴請各位有功之臣。

酒宴之中,眾人難免得意忘形,到處是行酒猜令,整個高台是一片歡聲笑語,好不熱鬧。隻是越王勾踐顯得有些沉默少語,端著酒杯好久不喝一口,象有什麼心事。

滅吳首席功臣範蠡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越王的反常心態表現。他知道,作為一國之君所必有的猜疑之心又完全占有了越王的心胸。他現在考慮的已經不是什麼共享歡樂,而是怎樣確保自己的江山不更姓易名了。想到這裏,範蠡不由地感歎道:“這說明大王不想把滅吳強國之功歸於眾人的努力,不想與大家共享歡樂。如若不及時引退,恐怕凶多吉少。”

第二天一大清早,範蠡便到宮中向越王勾踐辭行。他對越王說:“臣下聽說,君主犯了憂愁,臣下就要四處奔走,不惜勞苦,為的是解除君主的憂愁;君主受了汙辱,臣下就該以死自責,不能苟且偷生。以前,大王您在會稽受到吳國的汙辱,我之所以沒有死,就是為了幫助大王雪會稽之恥。現在會稽之恥已經洗去,臣下的任務也已完成,特地來請求大王賜臣下死刑,以懲罰臣下使大王蒙受會稽之恥的行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