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不敗人生字訣(4)(3 / 3)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金陵壞古》中有兩句充滿哲理、發人深省的詩句:“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意思是說,統治者在取得了政權之後,他們便奢靡逸樂,貪圖享受,哪裏知道安逸與禍患是同時產生的。王安石的詩,雖然是慨歎曆代建都金陵的王朝的興衰成敗的教訓,卻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曆史的必然規律:繁華景象下隱含著危機。正像評書藝人講的,“看似平淡無奇的小酒館裏,人來人去,卻隱藏著無限殺機!”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是一語中的,災禍是幸福的依托之地,幸福是災禍的埋藏之所。有人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但是我認為,“禍”與“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可以說,居安思危就是“禍”與“福”的辨證統一。當你身處“福”中之際,“禍”可能已經萌芽了。人常說“生在福中不知福”,更何況這“禍”豈不是更不知了。不知有“禍”是很危險的。如果做人能時時、事事、處處加以警覺,並不斷地將“禍”的萌芽拔除,那麼,“禍”便不用躲,“福”也可以保持得更長久。

防微杜漸是避“禍”的重要保證,處事須謹慎。大江大浪都經曆過來,卻難免一不小心陰溝裏翻船,物質利益有很強的引誘力,要戰勝它需要付出數倍的精神抵抗力方能取勝,一個人一旦陷入物質享受的泥潭之中,就很難自拔。戰勝了物質利誘,也便戰勝了自己。在《史記》中記載,劉邦首先攻進鹹陽,他看到秦宮內陳設豪華、珍寶美人甚多,就想留下來。在張良和樊噲的勸告之下,劉邦終於作了暫時的克製,從統一大業著眼,退軍還至霸上。假若劉邦執意不從秦宮中退出,必將為項羽所困,他哪裏還有漢朝天子之尊,豈有劉家數百年的天下?從劉邦的教訓中,我們可以知道居安思危是多麼重要,又是多麼不易!

上麵的史實例證,是把居安思危當作安邦定國的長久之策,似乎與為人處世之道有些偏斜,其實不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不是天生能成就的,各朝各代開國之君主所開創的偉業無不滲透了個人的智慧和努力,正是他們深知處世之道,才有大成就,對於平頭百姓一家一計的過日子人家,也需常懷遠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的老百姓愛好儲蓄就是這一表現。且不論人們投資心理是否成熟,就僅從儲蓄考慮,反映了人們樸素的憂患意識。人們存錢在銀行,不一定為賺什麼利息,要不然早去投資證券了。儲蓄為了應付一時之需或意外之禍成為了買房子、供孩子上學。給兒子娶媳婦等長遠的目的。盡管國家為了鼓勵投資,將利息率降低,但人們並未依據經濟學的規律而減少儲蓄,可見“居安思危”思想的深厚。

綜上所述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可以看出,居安思危、常謀遠慮、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的處世之道,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保持國家安定、家業興旺的永久之策。居安能思危,世事便不難預料,“福”也可以保持得更長久。對於個人來說,生命本身就是在冒險中進步的過程,如果時常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警惕自己,認清現實環境,個人的生命自然會澄清如鏡,行事為人也便有了更多的餘地。

2.郭子儀屏退侍女免禍患

防微杜漸,聰明人往往能在小危中發現大危,從小危險開始就加以抑製危險的存在。

唐朝大將郭子儀,曾在平安史之亂中立過大功,後來又平定了濮固懷恩的叛亂,官至太慰、中書令。郭子儀作了大官,在每次會見客人時,都有一大堆侍女愛姬跟著。一次,手下報告說,有個叫盧杞的來見大人。郭子儀一聽,馬上屏退了所有陪侍的婦女。郭子儀的幾個兒子見此都很奇怪,便問他說:“以往父親見客,總是姬侍滿堂,怎麼盧杞來了,父親就趕走她們了呢?”郭子儀便告訴他們說:“你們不知道,盧杞這個人長得醜,麵色發藍,女人們見了他,沒準會因而嗤笑。可盧杞這個人很陰險,要是有一天他得了誌,為這一笑之仇,咱家便會被斬盡殺絕的。”後來,盧杞果然當了宰相,也果然陷害了不少人,唯獨郭家是個例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