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解困渡厄字訣(3)(1 / 3)

人的“身段”是一種“自我認同”,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但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自我限製”,也就是說:“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種事”,而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製也越曆害,千金小姐不願意和下女同桌吃飯,博士不願意當基層業務員,高級主管不願意主動去找下級職員,知識分子不願意去做“不用知識”的工作……。他們認為,如果那樣做,就有損他的身份。

其實這種“身段”隻會讓人路越走越窄,我並不是說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相信,在非常時刻,如果還放不下身段,那麼會讓自己無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願意當業務員,那隻有挨餓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麼路就越走越寬。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那麼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學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讓自己回歸到“普通人”。同時,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

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而能吸收各種資訊,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資訊庫,這將是他的本錢。

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身段的顧慮。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一千金小姐隨著婢女在饑荒中逃難,幹糧吃盡後,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討,千金小姐說:“我是小姐。”小姐不願意去。

結果呢?您自己猜吧!

3.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為了擺脫困境,難免要求人,求人就難免低三下四,委屈是委屈,但想想未來,也似乎不必不在意。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人格上講是平等的,沒有尊卑貴賤之分,這是沒有疑問的。不過,在具體的交際中,由於交際雙方各自的交際目的不同,會使交際者之間出現暫時性的尊卑差別。求方為卑,助方為尊。俗話說“求人矮三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正因如此,人們一般不到萬不得已是願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這些諺語表達了人們這種不願將自己放在一個卑下的地位上的心態。

在交際中,首先應該搞清誰是求方、誰是助方,這種求助關係搞清之後,尊卑差別也就搞清了;其次應該根據這種尊卑差別確定自己所應采取的具體的交際方法、手段,特別是作為求方的交際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卑的地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與自己的這種地位相吻合,否則,如果把尊卑關係誤認為是平等關係,甚至於顛倒了尊卑關係,以卑為尊,就會做出失禮之舉,有礙正常交際。

在交際中,求方如何才能使自己處於卑位,而把尊位讓給助方呢?

第一,求方一般應主動到助方那裏去見助方,而不應被動地等待助方或頤指氣使、發號施令讓助方到求方這裏來。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我們所熟悉的。諸葛亮是一介布衣,而劉備是漢朝將軍,其二者社會地位的尊卑是不論自明的。不過諸葛亮這時並不是劉備的屬下,所以盡管尊卑差別很大,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劉備見諸葛亮的目的是想讓他“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幫助自己成就大業,所以劉備是求方,諸葛亮是助方。劉備不以原來的尊卑差別為念,隻講求助關係上的尊卑差別,屈尊三顧茅廬,把尊的地位讓給了諸葛亮,這是為人們所稱道的。如果隻講原來的尊卑差別,不顧交際上的尊卑差別,像張飛所說那樣:使人喚來,他如不來,我隻用一條麻繩縛將來,那麼劉備就得不到諸葛亮這一大賢,這一點是必定無疑的。

第二,約見時,求方要等助方,不要讓助方等求方。

《史記·留侯世家》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下邳圯上有一老父想要有所教於張良,老父與張良約見時,兩次張良都去晚了,張良因此遭到了老父的嗔怪;第三次約見時,張良再也不敢去晚上,就在約定地點等老父;老父到後,於是就送給了張良一部《太公兵法》。當然,這裏要求張良等老父,除了因為有一層求助關係外,還有一層長幼關係。

第三,在助方實施幫助完畢時,求方要向助方致謝。

某校張老師請王老師為自己班講書法課。在王老師講完課後,張老師就應該說些感謝話:“王老師利用業餘時間為我班講授書法課,豐富了我班的課餘文化生活,為此,我代表全班同學向王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或者按有關規定給予講課報酬。

第四,在助方實施幫助完畢之後,如果有機會,求方要主動給予助方幫助,以示報答。

投桃報李,禮尚往來是交際的一個原則。求方應牢牢記住助方給予自己的幫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交際中品德高尚的人所應遵循的準則。“毛寶放龜而得渡,隋侯救蛇而獲珠”,這些神話傳說就是對這種報恩精神的浪漫化寫照。《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為布衣時,自己不能養活自己,一位洗衣物的老大娘見韓信非常饑餓,就把自己的飯分給韓信吃,韓信做了大官後,賜給這位老大娘千金來報答她的恩情。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懂或疏忽了受恩莫忘、投桃報李的交際原則,就會做出失禮的事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求助於人的時候。此時此事你求人,彼時彼事別人也會求你,求方和助方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不論是作為求方還是助方,都應該既自尊又尊人,在求助與助人的雙向交流中把握好各自的尺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