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失蹤(下)(1 / 3)

三隊是公安偵察員的警犬隊,包括我和新華社新疆分社記者在內,總共26人。領隊是上海市公安局周永良處長。

除了各搜索隊乘坐的越野車之外,當時出動的大卡車為13輛,其中包括運輸物資的卡車3輛,水車6輛,油罐車4輛。

據我當時的記錄,最高地表溫度為60℃,最高氣溫達50℃,夜間最低溫度為22℃。

另外,我在“720”基地值班室值班記錄中查到,在彭加木失蹤後的三天,即6月18日、19日、20日,庫木庫都克都有大風,風力8-9級。

當新疆方麵出動三支隊伍進行搜索的時候,甘肅方麵也派出一支隊伍朝著庫木庫都克方向搜索。我曾采訪了這支隊伍的隨隊記者——新華社新疆分社記者宋政厚。他告訴我,他是7月5日隨隊出發,過了玉門關。第二天進入疏勒河故道。當時搜索的重點是斷崖與沙梁之間的地方。這支隊伍總共28人,搜索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50公尺。搜索了5天。沿途發現過三個火堆殘跡,還找到過麻繩頭,野駱駝的下肢,都與彭加木無關。

這次大規模搜索,最大的希望寄托於警犬。然而,警犬怕熱不怕冷。它渾身無汗腺,隻靠舌頭散熱。到了現場,氣溫甚高,警犬連連喘氣。公安戰士不畏艱辛,趁早晚比較涼快的時候,帶著警犬去搜索。常常在清晨五點(即當地時間淩晨3點)便摸黑出發。

然而,在彭加木腳印消失處,警犬未能找出他的行進軌跡。據分析,原因有二:一是警犬到來太晚,當時彭加木失蹤已經二十多天。沙漠裏氣溫高,風大,彭加木的氣味早已消失;二是由於氣溫太高,警犬失去嗅覺,無法正常工作。

7月13日上午,從搜索前方傳出消息:在彭加木腳印消失處7公裏蘆葦叢中,發現一隻藥瓶。在離藥瓶三厘米處,發現有人坐過的明顯印跡。

我從“720”基地值班室值班記錄上,查到來自搜索隊的電報,原文如下:

二隊報告,他們派出31人、6台小車、兩台卡車,前去尋找。12:30,在羊達克庫都克以東無名井西南四百米處的蘆葦中,發現一個深褐色的藥瓶,沒有商標,沒有蓋,直徑四公分,高七公分,在離藥瓶三米處,有一明顯的人坐過的痕跡,並鋪有蘆葦葉。麵對這個地方,有一條明顯向東的腳印。我們已指示他們跟隨腳印繼續搜索前進,有更大的困難也要尋找下去。

這一消息,當時曾經使三支搜索隊的士氣大振。

據當時代替彭加木擔任考察隊隊長的陳百錄告訴筆者,彭加木每天早上、晚上都有吃藥的習慣,但是他見到過的彭加木的藥瓶都比較小。

另外,那藥瓶當時是平放著,瓶裏有沙。經過仔細觀察,瓶中的細沙有的黏結在一起。這表明,瓶子躺在那裏有些日子了,不大像剛剛丟棄的。

正因為這樣,這藥瓶是否係彭加木遺棄物,無法確認。

第二搜索隊繼續尋找,沒有發現新線索。

另外,陳百錄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搜索隊曾經在疏勒河故道上發現一隻紐扣,還見到一叢蘆葦有被刀削過的痕跡,但無法確認這是彭加木的痕跡。

搜索隊二隊還在八一井南麵發現長達150米的腳印。不過,這是兩行平行的腳印,顯然是兩人同行留下來的,而彭加木的獨自去找水井,也就排除了是彭加木腳印的可能性。

在7月14日,一架“直-5”型直升機在沙漠中發現一個可疑物。隨即降落,發現那是一把傘,有一半埋在沙中。彭加木出走時沒有打傘,所以這一線索與彭加木無關。

在那些日子裏,駐疆空軍出動了29架次飛機,飛行時間達100小時以上。地麵搜索隊也在那裏艱難搜尋。

雖說這次搜索找到若幹線索,最後仍無功而返。

一個月過去了,仍未發現彭加木的下落。彭加木生還的可能性,已幾乎沒有了。現場氣溫太高,供水又極困難,東西兩路搜索隊伍,不得不撤出現場。

第四次搜索無功而返

在1980年8月2日結束了第三次尋找彭加木之後,照理是不會再進行新的搜尋了。因為這時距離彭加木失蹤已經一個半月,此後即便找到彭加木,也早已經犧牲。

然而,在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組織了大規模的尋找彭加木行動。不論是參加的人數、出動的飛機和汽車、持續的時間,都遠遠超過前三次。

應當說,前三次搜尋彭加木是完全必要的,因為當時彭加木有可能還活著,是一場搶救生命的緊急行動。然而,在彭加木失蹤半年之後,為什麼要組織這樣空前的大規模搜索?

內中的原因,就是1980年10月11日香港《中報》刊登了造謠新聞——彭加木外逃美國。

為了以事實駁斥香港《中報》的謠言,於是由中國科學院組織了第四次最大規模的尋找彭加木行動。盡管組織者明白,即便找到彭加木,也隻是遺體而已。

在我看來,香港《中報》的謠言本來就不值一駁。以新華社記者的名義發表一篇辟謠文章,揭穿謊言,也就足夠了。然而,為了駁斥那麼一個天方夜譚式的謊言,花費那麼多財力、物力,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彭加木有在天之靈,也必定會堅決反對的——因為彭加木獨自往東去找水井,就是為了不動用飛機運水,以求節約資金。這樣的大規模搜索,其本身就違背了彭加木精神。

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第四次大規模尋找彭加木的情況:

1980年11月初,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組的指示,為了平息社會上的謠言風波,要再一次尋找彭加木同誌。第四次進入羅布泊的隊伍,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軍區獨立5團、通信兵部隊、汽車56團和蘭州407部隊等八個單位共69人組成,配備大小越野汽車18輛。新疆分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王熙茂同誌任現場總指揮。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隨隊住在敦煌指揮部。彭加木的兒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朱相清隨隊前往現場幫助尋找。為了保障尋找隊伍絕對安全,第四次尋找隊在敦煌建立指揮所,敦煌指揮所與尋找分隊保持無線電聯係;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救援,由軍區空指臨時派出飛機擔任;有關空地聯絡信號等也作了明確規定。隊伍由14名科技人員、15名解放軍戰士、7名通訊話務人員、20名司機、4名測工、9名後勤聯絡人員共69人組成。軍區和分院抽調水罐車、油罐車、電台車、物資裝備車、吉普車共18輛,攜帶電台3部、帳篷6頂、行軍鍋2口、信號槍2支、信號彈4個基數和大量生活用品。

隊伍從11月10日由敦煌進入羅布泊地區到12月20日撤出,前後共計41天。尋找地區以彭加木同誌失蹤前的宿營地——庫木庫都克和腳印消失處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裏,東到科什庫都克,南北寬10—20公裏,總共尋找麵積為1011平方公裏,直接參加這次尋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尋找近1平方公裏。

第四次尋找工作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彭加木腳印消失處的東北麵開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區,尋找3天;第二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北麵和西北麵,即從“紅八井”到“紅十井”地區,尋找7天;第三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南麵和西南麵,即從庫木庫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裏和以東10公裏的地方,尋找9天;第四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東麵和東南麵,即從羊塔克庫都克到科什庫都克,尋找12天。

在尋找方法上,我們考慮到夏季的三次尋找,因受氣候條件和油水供應等問題的限製,為了搶救活人,采取的是跑線為主,點、線結合的方法,麵上沒有來得及仔細尋找。這次我們擬定了拉網戰術,點、線、麵結合,以麵為主的方法,步步為營,全麵尋找。

我們把直接參加地麵尋找的35人,分為四個小組,每天每組按劃分地段排成一線,中間有一個人攜帶羅盤或手持紅旗,掌握尋找方向;人與人保持50—80米的間距,齊頭並進,找完一片再找第二片;遇上沙丘、蘆葦包、雅丹包,繞上一圈,不留空白;遇到低凹地和流沙地,用釘耙進行扒尋;每天都在找過的地段插上小紅旗作為標誌,防止遺漏和重複。除用拉網方法對疏勒河穀地進行全麵尋找外,對腳印消失處周圍的20—30公裏,加大了尋找密度,進行了重點尋找。最後階段還組織了7人小分隊,乘兩部汽車,以“八一泉”為中心,沿克孜勒塔格山邊沿,向東西方各尋找20多公裏,找了幾十條大大小小的山溝,有的大山溝汽車開進去10多公裏進行尋找,也沒有什麼結果。尋找中遇見了兩副駱駝骨架,揀到了幾百年前的四個駝鞍子和清乾隆時代的銅錢、串珠、海貝、馬掌和兩件陳腐的民族式皮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