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失蹤(中)(1 / 3)

疏勒河是一條發源於甘肅西部的內流河。在古代,疏勒河一帶水草繁茂,“絲綢之路”便途經這裏。然而,如今這一帶的疏勒河幹涸了,故道成為一片鹽堿荒灘。故道最寬處有幾十公裏,狹窄的地方隻有六七公裏,在故道裏,長著稀稀落落的駱駝刺,齊膝的蘆葦,開著紫花的甘草。另外,還生長著一絲絲紅根、紅莖、紅花的柳樹,叫做“紅柳”。在刮風時,紅柳遮擋著風沙,沙就在紅柳附近沉積下來,漸漸形成一個沙丘,在故道中舉目四望,到處是這種一兩米高的紅柳沙丘。

這天下午二時,考察隊在疏勒河南岸的庫木庫都克紮營。

在東進日子裏,考察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每天都在一個新地方宿營,從未在同一地點睡過兩次覺,每夜平均隻睡三四個小時。當他們到達庫木庫都克時,已經非常疲乏。在疏勒河故道南邊是廣闊的庫穆塔克沙漠,考察隊選中了沙漠中的一個地方,準備安營紮寨——在故道中常有蒼蠅以及叮人的小蟲子“小咬”和“草蹩子”,所以考察隊寧可在沙漠中過夜。

正在這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他臨走留下了字條

一群野駱駝出現在眼前!

駱駝,號稱“沙漠之舟”,耐饑耐渴,喝足一次水可以在一個星期內不再喝水,它食粗草及灌木,能在“不毛之地”——沙漠中往來自如。在國際上,野駱駝是十分罕見的,英國皇家動物園便曾以高價征購野駱駝。

彭加木數了一下,嗬,整整十七頭野駱駝。

“追!”彭加木一下達命令,兩輛汽車便向野駱駝群襲去。

於是,一場汽車與駱駝賽跑開始了。

盡管野駱駝撒開四條腿,一陣風似的朝前疾奔,但是,跑了一陣,速度就漸漸慢下來了。古老的“沙漠之舟”,終究不如現代化的汽車。

一隻小駱駝的腳有點瘸,很快就落伍了。彭加木吩咐另一輛車上的考察隊員“活捉它”,便駕車繼續追趕野駱駝群。

追了三公裏,小駱駝被活捉了。

那隻母駱駝見小駱駝被抓住,不時回首觀看,也漸漸離群了。又追了三公裏,汽車追上了母駱駝,考察隊的保衛幹事陳百錄從懷裏掏出了手槍,“砰”!“砰”!接連放了七槍,母駱駝終於倒下去了。

母駱駝倒在地上,掙紮著。彭加木第一個跳下車,朝母駱駝奔去。

“當心!”老陳高喊著。

彭加木勇敢地衝上去,按住了野駱駝。

這下子,全隊興高采烈,慶祝勝利,決定把小駱駝作為活標本運回去,把母駱駝剝皮製成死標本。這,也是考察中的莫大收獲。

彭加木手舞足蹈,像個孩子一樣高興,忙著剝母駱駝的皮。他從母駱駝的乳房中擠出奶,請大家解渴。他說,這是沙漠中最富有營養的飲料!然而,隊員們居然不領情,不敢喝這平生從未喝過的“高級飲料”,彭加木卻沒有那麼多顧忌,見別人不喝,便帶頭咕嘟咕嘟喝了起來。彭加木向來以膽大著稱,他甚至把“四腳蛇”——蜥蜴剝皮吃掉,說它可以抗癌,還說萬一沙漠中沒有食物,可以抓“四腳蛇”吃,然而,除了彭加木之外,誰也不敢吃一口!

正當彭加木忙著解剖母駱駝的時候,考察隊員們支起了帳篷,準備燒飯。這時發覺水已經所剩無幾了,汽油也不多了。這是因為東進時原計劃每天前進80至100公裏,實際上隻達到一半,路上的時間差不多延長了一倍,原先所帶的水當然不夠用了。至於汽油,由於這一帶是荒野,崎嶇不平,油車耗油量比平時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所以也不夠用了。經檢查,汽油和水,各剩一桶。

在這裏,沒有水,就無法生活!考察隊員們從米蘭帶來的一點水,原是裝在舊的汽油鐵桶中,經過一路上搖搖晃晃,已成了醬油一般深褐色了,水中滿是鐵鏽。

怎麼辦呢?經過全隊討論,決定向附近駐軍告急求援。大家都曾深深記得,在出發時,附近駐軍首長一再叮囑:“需要什麼,盡管說,我們大力支援!”

彭加木雖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見,但是,他提出了新建議:用直升機運水,太貴了!直升機飛行一小時,就要花兩千多元(注:這是當時的價格)。從附近駐軍基地飛到這裏,來回要好幾個小時,運一趟水得花費國家上萬元資金,我們能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

附近哪裏有水呢?彭加木是一個有心人。

不久前,他在與馬蘭基地的參謀張占民閑談之中,聽說這樣一件事:1980年1月,中央電視台與日本聯合拍攝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曾在“八一泉”加過水。“八一泉”位於疏勒河故道北岸,在庫木庫都克東北約三十多公裏處。

張占民告訴彭加木關於“八一泉”這名字的由來,頗為有趣:在20世紀50年代,蘭州部隊的戰士經過那裏,發現地下有水,便挖了個坑取水。據說,當時坑裏的水過膝。為了紀念解放軍的功績,人們用“八一”命名它,叫做“八一泉”,又稱“八一井”。

彭加木拿出地圖細細研究:在庫木庫都克以東的疏勒河南岸,在羊達克庫都克附近,還標著四個井位。在蒙語中,“庫都克”就是“井”的意思。

正因為這樣,彭加木堅信,東麵有水井,一定能找到水!

據陳百錄告訴筆者,在6月16日下午,他與副隊長汪文先曾經往東去找過水。他們當時是想找到庫木庫都克的那口井,沒有找到。馬仁文也回憶說,那天下午,汪文先曾經去找過水。

6月16日晚9時,考察隊支好帳篷,安營紮寨畢。帳篷是八角形的,帳篷的門朝西。在帳篷門外,停著由司機包紀才駕駛的大卡車,這樣可以擋風。在大卡車南麵,停著八座中吉普。在帳篷東側,則停著彭加木的座車——越野車。帳篷裏北麵放著的駝毛氈上,由西向東,分別是彭加木、汪文先、陳百錄、蕭萬能、王萬軒的床位;帳篷裏南麵放著的駝毛氈上,由西向東,分別是馬仁文、陳大華、沈觀冕、閻鴻健、包紀才的床位。

在架好天線之後,6月16日夜10點10分,考察隊向“720”基地駐軍發出了求援電報。請他們把電報轉交新疆軍區紅山司令部。電報稿是彭加木擬的。

馬仁文記得,彭加木當時對大家說,“我們盡量自己去找水,這樣可以節省國家費用。飛機支援的架次越少越好。我們要自力更生。”

那天夜裏,彭加木忙著剝下駱駝皮。當大家進入夢鄉的時候,彭加木正在把駱駝的一條腿放在鍋裏煮著,想給多日勞累的隊員們送上一頓美餐。

17日淩晨2點,一位考察隊員起來小便時,還看彭加木正在往灶裏添紅柳根燒煮著駱駝肉……

17日上午九時,在吃早飯的時候,彭加木再一次提出,要向東去找水井。他提議開車往東去找水井,從庫木庫都克到羊塔庫都克再到克孜勒塔格。當時計算了一下,這一路線單程為120公裏,要用掉半桶汽油。

隊員們勸他,等與部隊聯係之後,再作決定。

彭加木說,一邊與部隊聯係,一邊向東去找水井。如果找到了水井,就通知部隊不要再派飛機運水了。

彭加木說完,離開了帳篷,坐到他自己平時乘坐的越野車裏,查閱地圖。

在帳篷內,有人打撲克,有人看書,有人睡覺,還有人在63號大卡車下乘涼。大家都在等待著駐軍的回電。

11時30分,開始收到駐軍的複電。當把密電碼轉譯出來,快12點了。

副隊長汪文先收看了電文,便想送去給彭加木看。汪文先走出帳篷,到彭加木的車內看了一下,沒人!

汪文先以為彭加木出去大小便了,回帳篷等了一會兒,仍未見彭加木。

12點30分,原在63號大卡車下休息的司機王萬軒,去越野車拿衣服。他在越野車的駕駛室裏,發現彭加木的那本地圖冊中夾著一張紙條,紙條有一半露出外邊。

王萬軒打開紙條,見上麵用鉛筆寫著:

我往東去找水井

彭17/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