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司機打電話,詢問何時出發。
電話裏傳來司機的聲音:“白天不開車!”
奇怪,大白天不開車?我隻得在賓館悶等著。謔,這裏的太陽的火舌比上海更長,仿佛從窗口伸了進來,把屋裏的桌、椅、床、櫃都烤炙得滾燙。
7月5日下午,我抓住空隙之機,前往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進行采訪,采訪了在彭加木失蹤時,與彭加木同在一個科學考察隊的馬仁文(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以及汽車司機等,使我對彭加木失蹤前後的情況有了第一手的詳細了解。
馬仁文瘦瘦的個子,戴一副近視眼鏡,知識分子樣子。他很細心,還在我的采訪筆記本上畫了彭加木外出找水井前的帳篷示意圖,標出十個人在帳篷中睡的床位,以及帳篷附近三輛汽車的位置,使我對彭加木出走時的情形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這張示意圖成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因為事隔多年之後,當事人恐怕很難回憶起在帳篷裏誰睡在哪個床位了。
連夜趕往大漠深處的核基地
直到晚上八點半,一輛草綠色的越野車,才來到我下榻的昆侖賓館門口。司機是個二十五六歲的戰士,矮墩墩,黑黝黝,衝我一笑,卻不吭聲。乘客隻我一個。這時,在上海該是明月當空了,而這裏的天依舊碧藍,太陽還在施展它的餘威。
司機穿著一身“的確良”綠軍裝。太熱,他捋起袖子。手臂上滿是油泥。
“白天睡夠了嗎?”我問道。
“沒睡。”
“睡不著?”
“沒工夫。”
“沒工夫?夜裏開車,白天休息?”
“連裏的一輛車壞了,修!”
他隻說了一個“修”字,就沒有往下說了。
我明白,他是一個不愛多說話的人,也就沒有問下去。他手臂上的油泥,正是他修車留下的標誌。
車子駛出烏魯木齊,黃色便吞噬了綠色。舉目四望,一片黃沙。
羅布泊在烏魯木齊東南方向,然而車子卻沿南疆公路向西南方向的庫爾勒前進。這是因為在烏魯木齊東南是一大片沙漠,沒有公路,無法通過。馬蘭在離庫爾勒不遠的地方。我在到達馬蘭之後,再從那裏前往羅布泊。
雖然是晚上八點半,新疆的天空依舊一片碧藍,太陽灼熱地照著。那裏開長途的汽車司機大都喜歡夜間行車,因為白天實在太熱——那時候,車子裏沒有安裝空調器。
汽車在柏油馬路上飛駛,我經常看到路麵上的柏油被曬化了,汽車的車輪上沾滿烏亮的柏油。公路兩側,高高的白楊夾道而立。
汽車時而上坡,時而下坡。坡上,長著一叢叢紅柳。
深夜十一點,天才漸漸黑下來,稍稍涼爽了一些。我舒了一口氣。然而,令人驚詫的是,將近午夜時分,車裏變得滾燙滾燙——一股火辣辣的熱風從車窗外撲了進來。在淩晨一點左右,我感到越來越熱。我把手伸到車外,迎麵吹來的風是熱乎乎的,仿佛有一股巨大的熱浪不斷撲來。我用手摸摸,汽車表麵燙手。我的嘴唇皮發硬,不得不時時用舌頭舐著。
“怎麼這樣熱?”
“前麵就是火爐——吐魯番!”
我和他都熱得透不過氣來,汗水不停地湧出,全身在出汗,但奇怪的是衣衫卻始終不沾身——剛一出汗,就被幹旱的熱風吹幹了。
司機告訴我,汽車正經過吐魯番附近。那熱浪,來自大名鼎鼎的“火洲”——吐魯番。在7月份,吐魯番的最高氣溫可達48℃,月平均溫度為23℃。吐魯番是全國海拔最低的盆地。據說,《西遊記》裏的“火焰山”,便在吐魯番。
中途,我們在路旁的一間小店略微休息了一下。這家小店既是旅館,又是飯店、茶館,工作人員總共才五六個。我看到旅客們都睡在屋外的地鋪上,不停地搖著扇子。這裏的夜宵是用羊油、羊肉作佐料的“揪麵片”——用手把麵片揪入湯中,燒滾即可食。我不習慣羊膻味,對“揪麵片”不敢問津。我感到嗓子冒煙,喝了點茶,這才覺得舒暢了,仿佛久旱的禾苗得到了甘霖。
過了吐魯番,才漸漸涼快了一點。
越野車在通往南疆的公路上飛駛。從擋風玻璃望出去,四周黑得像鍋底。沒有一絲燈光,不見一個人影。偶爾從對麵駛來一輛車,明晃晃的車燈像閃電般一掃而過。
汽車在顛簸著。發動機發出單調的轟鳴聲。我漸漸打起瞌睡來。每當汽車猛然一顛的時候,我睜開眼皮,朦朧中總是看見那綠衣戰士目視正前方,手把方向盤,正襟危坐著。
我竟睡著了。
當我醒來,天已放亮。一瞧手表,快6點了。我看了看司機,他依舊端坐著,雙眼射出明亮的光芒。他已經一連開了9個多小時了,還是那樣精神抖擻。
我感到嘴唇幹硬,伸出舌頭舐了一下,馬上被他從反光鏡中看見。他從坐椅下拿出綠色的軍用水壺,遞給我:“累了吧!喝點水,醒醒!”
開車的人,反而問坐車的人“累了吧”,這使我很過意不去。唉,可惜我不會開車。不然,我應當跟他換一下,讓他休息。
我朝車外望去,景色在變:公路兩側,滿目黃沙!沒有綠樹,也不見小草。
“進羅布泊啦?”
“早哩!”
他,依然正襟危坐,目視正前方。我驀地覺得,他像一座塑像似的,神情是那般嚴肅。他的綠軍服的背脊上,泛著白色的汗霜。他的眼皮浮腫,眼白布滿血絲。
破曉,我開始看清楚公路兩邊的景色,發現展現在眼前的是另一幅畫卷:滿目黃沙,而綠色的斑斑點點則夾雜在黃沙之中。
我不認識那新奇的綠色植物。司機告訴我,那紅根、紅枝、紅果的柳樹般的植物,叫“紅柳”;那一叢叢低矮的則是“駱駝刺”。這些植物特別耐旱,所以能在這缺水的地方頑強地生長。它們的根很深,從深深的地下吮吸那稀少的水分;它們的葉子變成棒狀,以盡可能減少水分的蒸發。
早上7點多,正前方出現了奇跡——一大片蓊鬱蔥蘢的綠樹林!在這廣袤無垠的黃色荒漠之中,唯有“落日圓”,不見“孤煙直”,除了沙,還是沙,沙,沙。
如今,陡地冒出這麼個“綠島”來,頓時精神為之一爽。這沙漠綠洲,便是核基地馬蘭。
司機把汽車駛進林蔭道,停在一排營房前。下車時我發覺他像個龍鍾老者般慢手慢腳——雙腿都已經麻木不靈了。他熟門熟路,領我進食堂。
司機揉了揉眼,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嗬欠,坐了下來。我們一起喝著稀飯,嚼著饅頭。他狼吞虎咽,風卷殘雲,掃光了盤子裏的饅頭。
“吃飽了,好好睡一覺。”我說。
“嗯。”他點了點頭。
誰知,就在這個時候,調度員來了,說是前麵的搜索部隊急需一輛車……
“我去!”司機二話沒說,拿起灌足開水的軍壺,走了。
我望著那泛著白霜的軍衣,望著他遠去的背影,不知該說什麼好。沒一會兒,外麵響起了汽車發動機的聲音。沒一會兒,汽車遠去了……
這樣,我就被安排在核基地馬蘭第一招待所三號樓一層5號房住了下來。
部隊政治部接待人員告訴我,從烏魯木齊到羅布泊有一千多公裏,相當於上海到北京的距離。乘坐汽車到羅布泊,道路漫長而又崎嶇。近日會有直升機路過這裏,可以安排我乘坐直升機飛往羅布泊,比坐汽車快多了。
於是,我有機會領略這塊位於沙海之中的綠洲。這兒,是綠色的世界:綠樹成蔭,青菜成片。一排排高高的白楊樹,挺拔而整齊。
馬蘭原本是一片荒漠,生長著馬蘭花。馬蘭花是蘭科植物,莖葉像劍麻葉,開出的花有紫色、嫩黃色。馬蘭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戈壁灘上生長。這樣,當把這裏開辟為中國核基地時,就把基地命名為馬蘭。
馬蘭位於羅布泊的西端,屬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號稱“天下第一州”,因為在全世界所有的州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麵積最大。
馬蘭的駐軍和核試驗科學工作者用雙手建起了一幢幢樓房,一條條馬路,使馬蘭成為羅布泊附近一座頗具規模的城鎮。學校、醫院、郵局、銀行、商店,在馬蘭應有盡有。這裏道路兩側,綠樹成蔭。
在那翡翠般的菜地裏,我看見穿著綠軍裝的戰士在鬆土、施肥。
淺藍色的地下水從深井中噴湧而出,給沙漠帶來青春活力。馬蘭以自己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醒目地鑲嵌在大戈壁的黃色濁浪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