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思路要時時創新(8)(2 / 3)

沒有什麼不可能

當我們認為某件事是“不可能”完成時,結果往往就真的是“不可能”了,因為你從心理上已經“投降”,自然不會再用心地向“可能”發起“攻擊”了。

許多人都這樣想過:“要是我能像鳥兒,該有多妙嗬!”雖然“閱曆豐富的長者”一再指出這種想法的荒謬,但為了實現這種願望,在曆史上不惜以身相試的也不乏其人。

大約在公元1020年,有個英國人叫奧利弗,雙臂係上了“鳥翅”,撲騰了200多米,墜了下來,結果跌斷了雙臂和雙腿。盡管他身負重傷,然而似乎並沒有多沮喪,他說是他疏忽了,忘了安上個“鳥尾巴”!不過,康複之後,他就再也沒飛過。

公元1507年,意大利人約翰·達米恩在蘇格蘭試飛。他披著用雞毛製作的翅膀,從斯多林城堡的高牆上縱身一跳,宛如石頭下落,斷了一條腿。達米恩異常失望,他說:“我犯了個錯誤,我用的是雞毛,而雞是不會飛的。要是起先用鳥毛,我相信是會飛的。”不過,治好了腿之後,他也同奧利弗一樣再也沒嚐試過。

一位名叫約翰·鮑勒裏的意大利科學家對飛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後來,他在1680年,寫了一本書,列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數據,證明人的臂膀裝上翅膀是無法飛行的,他計算出人的雙臂不夠強壯,支持不了全身在空中飛翔。

然而,仍然有人無視鮑勒裏的警告。1742年,一位法國人,盡管他年事已高,卻也縛上雙翼,企圖飛越巴黎的塞納河。他從河邊一座高樓的陽台跳下去,掉進了停泊在岸邊的一隻船上。幸運的是他隻斷了一隻腿。1811年,德國一位裁縫也決定一試。他在多瑙河畔造了一座木塔,從塔頂跳下去,“撲通”一聲栽進河裏。被救起時已是奄奄一息了。

後來怎麼樣了呢?沒有人再嚐試飛行了?當然不是!

正是由於有些人對種種“不可能”的不以為然,於是飛機發明了,降落傘發明了……

今天,人類的飛行史發生了偉大的革命。我們能飛上雲天,飛上月球,飛上火星,在宇宙中自由地飛翔。

如果在嚐試一兩次失敗就輕易得出“不可能”的結論,人類就不會有今天的高度文明了。

創新要適應時代發展

很多人都能夠重視創新的速度,因為速度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衡量標準,而實際上創新更應該適度——在合適的時期,在最能讓人接受的地方做足文章。這樣,才會使你的創新獲得更理想的效益。

我們知道創新的出發點之一是為了擁有跳躍式的發展,以使先進的組織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使落後的組織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奮起後發之勢,超越先進組織。

因此,一些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往往會不斷地強調創新的速度,而這樣他們往往會忽略創新的效益。在這種創新熱情之下,往往會有一些沒有使用價值的創新被製造出來,如此一來既沒有獲得創新的效益,而且還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和時間。

因此,創新型員工的一流理念應該是:

在創新中,快不一定好,合適才好。

速度不一定好,適度才好。

員工應該把創新的質量和速度協調並重,避免創新有花無果或是欲速則不達。

1938年,雀巢公司用自己的創新產品為咖啡來了一場曆史性的革命。他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速溶咖啡,這種咖啡混合粉末隻需要用水衝調就可以獲得保持原汁原味的咖啡。

雀巢公司認為這種咖啡一定非常受消費者的喜歡。因為傳統的煮咖啡程序繁瑣,而咖啡館價格過高又不是一般百姓承受得起的。而價廉味正的速溶咖啡一推出,就為人們節省了時間,也節省了費用。

但是出乎雀巢公司的意料,雀巢咖啡在市場上大力推出5年之久。仍然很少有人願意去購買。雀巢公司不得不組織市場調查小組進行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那些主婦有著一致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