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上存在著大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共生”、“雙贏”關係,運用得好,就能用別人的力量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三頭六臂,就算再有才能,但能力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或幹某項事業時,光靠個人努力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他人的幫助。懂得借力使力,巧妙地運用這一點,你就會在別人的推波助瀾之下逐漸向成功的彼岸靠近。
美國“旅店大王”康拉德·希爾頓,正在達拉斯建造一座耗資數百萬元的新旅店,以實現自己的“以得克薩斯州為基地,每年增加一家旅店”的發展計劃。但由於資金短缺,逼得他不得不中途下馬。
希爾頓想了一個計策,毅然去找賣給他地皮的達拉斯大商人杜德,並直截了當地告訴杜德:“旅店工程因缺乏資金,已經被迫停工,無法繼續了。”
杜德開始不以為然,認為希爾頓沒錢蓋旅店與自己毫無關係。但想不到希爾頓接著說:“杜德先生,我來找你是想告訴你,旅店停工對我的確不是什麼好事,但你的損失會比我更大。”
“我不明白你在說什麼?”杜德被希爾頓的話驚呆了,連忙追問道。
希爾頓向他解釋其中的道理:“如果我向公眾透露,旅店停工是因為我想換一個地方蓋旅店,那麼旅店周圍的地價必然暴跌。這樣的情況顯然對你更加不利,你看是不是這樣呢?”
杜德想了想,覺得事實確實如此。於是,共同的利益使杜德不得不同意希爾頓提出的要求:由杜德出錢將那家旅店蓋好,然後交給希爾頓,待賺了錢後再分期償還給杜德。
結果,由商人杜德出錢蓋成的達拉斯希爾頓大旅店終於如期建成營業,使希爾頓的“旅店王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生意場上存在著大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共生”、“雙贏”關係,運用得好,就能用別人的力量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敢於高要求
當今這個高速度、快節奏、多變化的時代要求我們:要像李嘉誠一樣,具有應付瞬息萬變的能力!
李嘉誠是排名世界巨富前25位的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僅有小學文化程度,但卻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讓世人羨慕不已。那麼,他成功的秘訣在哪裏呢?
臨變善應方顯示英雄本色。李嘉誠出色的應變力對於他的成功起了決定作用。反應敏銳,處事果斷;能進則進,不進則退。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歐美市場興起了塑料花熱,家家戶戶及辦公大廈都以擺上幾盆塑料製作的花朵、水果、草木為時髦。李嘉誠當機立斷,將其他生意放到一邊,全力以赴投資生產塑料花,他的“長江塑料廠”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生產廠家,他也被譽為“塑料花大王”。
20世紀60年代初期,塑料花生產仍被看好,但他預感到塑料花市場將由盛轉衰,於是他審時度勢,立即退出塑料花業,重操玩具業,使他避過了一場危機。20世紀60年代後期,我國香港經濟起飛,地價不斷上揚,李嘉誠迅速投資購買了大量土地。
1977年5月,香港為興建中區的地鐵中環和金釧站地麵建築而舉行了公開招標。各大財團為爭奪這塊黃金地段的興建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李嘉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英資怡和財團控製下的置地公司,因為它背靠港英府,而且有強大的財力做後盾,素有“地產皇帝”之稱。最終的結果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戰勝實力雄厚的“置地公司”,開了華資吞並英資的先河,被人們稱之為“小蛇吞大象”。
20世紀70年代後期,香港股市非常火爆,李嘉誠迅速投資人市炒作,毫不手軟。他首先瞄準的目標是英資怡和集團的“九龍倉”,悄悄地買入,果斷地拋出,淨賺5900萬港元。
1978年,李嘉誠又把目光對準了另外一家老牌英資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購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並出任該公司的董事。緊接著李嘉減集中火力,對英資和記黃埔窮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納和記黃埔的股票。1980年11月,通過1年不間斷的努力,李嘉誠的資產就像吹氣泡一樣迅速地膨脹起來。
進入21世紀,我們所處的時代呈現如下發展特點:一是高速度,二是快節,奏,三是多變化。這些特點對每個人提出了高於以往任何時代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像李嘉誠一樣,具有應付瞬息萬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