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思路要時時創新(3)(1 / 3)

老人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一百多年前,大批美國人去西部淘金時,隻有三個人發了財。他們也是跟著去淘金的。但在西去的路上有數不清的河流,淘金者渡河很艱難,第一個人發現大家此時最需要渡河的船,於是就造了大量的船給大家擺渡。第二個人在淘金的時候,發現淘金人最需要鐵銑和鎬,於是他就支起鐵匠爐,幹始打製鐵銑和鎬。第三個人在和大家一起摸爬滾打在礦洞裏時,發現礦工們的衣服破得很快,於是他就開始用他做帳篷的厚布為淘金人做耐穿耐磨的衣褲。這三個人後來成為著名的船舶大王,鋼鐵大王和牛仔服大王。

老人問年輕人:“你現在找到自己要做什麼生意了嗎?”

年輕人點點頭說:“要賣人們需要的東西。”

的確,故事中的三個人正是了解到人的需要,才果斷地抓住商機並迅速出擊,最終成為人生真正的淘金者。如果他們安於現狀,抱定靠淘金掙錢的目標不改變,最好的結果也隻能是得到最高的工資,可那是通過辛苦的體力勞動,用血汗換來的財富。第一個人最聰明,他懂得審時度勢,能及時轉向,當看到淘金者為渡河而發愁時,馬上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不做淘金者而做船商。沒有實現自己淘金的夢想,可是一樣獲得了財富。第二個人最機變,當他參加到淘金者的隊伍中開始勞作時,發現了普遍需要但又普遍忽視的問題:淘金的工具。於是他及時抽身,改行做鋼鐵生意,甚至得到了比期望值要大得多的財富。第三個人最明智,他已經隨淘金者的大隊伍進人了深一層次的勞動之中,也許是高強度的勞動刺激了他的創造力,也許是前兩個人的成功給他帶來了啟發,總之他雖然比另外兩個人頓悟得要慢,最終也找到了比淘金更有收獲的機遇,他在井下的挖掘不一定能挖到黃金,但他改行經營服裝,肯定是挖到了人生的黃金。

可以說,他們是抓住商機才取得了成功,然而商業機遇其實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關鍵是看我們怎麼去捕捉。淘金者選擇去西部淘金,未嚐不是商業機遇,可是因為捕捉到這個機遇的人太多,它的價值便沒有那麼顯而易見。而這三個人,則是找到了淘金這個機遇隱藏下的潛在財富,發現了淘金者生活必需的東西。並且當機立斷,去生產滿足他們需要的東西,於是,在滿足別人需要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那麼,怎樣才能發現什麼是人們需要的東西呢?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能從自身的需要出發,發覺大家的需要。

如果我們在烈日如荼的沙漠裏行走,最渴望得到的當然是水,那麼,在別人為自己口渴而懊惱時,就做賣水的生意。

如果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走在雪地裏,我們最需要的當然是火和棉靴了,那麼,在別人抱怨天氣而無奈時,我們就做炭和棉靴的生意。

這就是做生意成功的秘訣,如此簡單,賣別人需要的東西。隻有我們知道別人的需要,才會想辦法及時滿足別人的需要,而我們自己也在滿足別人需要的過程中,一步步走到了自己的理想彼岸。

賣別人需要的東西,就要能夠挖掘機會之外的機會。商業中甚至是人生中的任何機遇,都不是獨立的,一個機遇和一個機遇之間,有著千絲萬縷,或明或隱的聯係,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在眼前所把握的機遇中,發掘到隱藏著的機遇。就像故事中關於淘金的機遇,還附帶著鋼鐵、服裝等機遇,如果還用心去深挖,未嚐不會發掘到飲食、交通等方麵的機遇。現實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的例子:某個小販本來隻是單純的在學校門口賣水果,後來發現學生下課後經常需要買夜宵吃,而晚自習過後幾乎沒有賣小吃的攤位了,於是他就加了一個晚上賣小吃的攤位;接下來他又發現因為學校比較偏遠,學生們想買一些書常常要跑很遠的路,於是他索性租了一個店麵,又添上了賣書的項目。接下來可想而知,他不斷地探求學生們的需要,盡可能地滿足他們,最後,他的生意幾乎覆蓋了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麵。在滿足學生這個特殊消費群體的過程中,他擁有了當初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財富。

賣別人需要的東西,還要能從別人的忽略中發現機會。能夠隨時警覺,在大家對這個潛在的發展空間視而不見時,要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理智和清醒。當初發現西部有黃金的人肯定也是少數,後來大家都知道了才蜂擁而至,這時候,黃金也就稱不上是機遇了,而還是有成千上萬的人趨之若鶩。沙漠中最缺少的是水,於是又一個淘金者停止了向前的腳步,坐在路邊開了一個賣水的攤位,來來往往的淘金者,無論是否能夠淘到黃金,生理的需求是要滿足的,於是他就憑著賣水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眾人不是不知道在沙漠裏需要水這個道理,而往往,他們隻是想到了如何解決自己口渴的問題,於是就對這個巨大的商機熟視無睹,這個中途放棄的淘金者,就是捕捉到了別人忽視的機遇,才在滿足別人需求的同時滿足了自己。

每個人都在淘自己人生的黃金,關鍵是我們通過怎樣的方式去淘,像故事中的眾人那樣,直接去挖掘,所得到的黃金是有限的;而通過滿足眾人喝水、穿衣、工具等方麵的需求,所換來的黃金則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