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走出墨守成規的怪圈(7)(1 / 3)

當最後一位樂手也停止演奏,退了場後,施特勞斯彬彬有禮地向觀眾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然後走下舞台。

大幕徐徐落下,演出很自然地宣告了結束。

施特勞斯的表現就是一個典型的隨機應變的事例,我們常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一個人在逆境中的變通能力,其實變通也是一種創新。

變通能力在實際應用中就是要求我們適應各種狀況。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問題。有變通能力的高逆境商者能以不同的靈活策略,處理遇到的各種逆境場麵。

運用簡潔思維

簡潔思維使我們能透過紛紜複雜的表象準確清晰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提高大腦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運用人生潛能。

在“文革”初期,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一個工廠。在那裏,鄧小平度過了8年痛苦的生活。

毛澤東在周總理病重後,想到了鄧小平。兩人在中南海見麵以後,毛澤東握著鄧小平的手,問他這8年在幹什麼。

也許換個人會覺得很難回答。對鄧小平來說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清楚的,因為下放江西的8年,是痛苦的8年,寂寞的8年,也是屈辱的8年,思考的8年。

但鄧小平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卻是與眾不同。他的回答隻有兩個字:等待。鄧小平的女兒鄧蓉,準備寫作《我的父親鄧小平》,便向父親討教一些問題。鄧蓉問父親:“你在長征時都幹了些什麼?”鄧小平的回答依然是那麼簡單而幹脆:跟著走!

鄧小平的思維總是這般簡潔明快。領土爭端是困擾國與國關係的一大障礙,但鄧小平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和周邊國家和和氣氣地推進友好進程。香港、澳門問題,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鄧小平高瞻遠矚,提出了“一國兩製”這一偉大方略,使香港、澳門順利回歸。

毛澤東的思維方式和鄧小平有著不同的特色,但都很善於運用簡潔的思維方式。

大革命時期,毛澤東針對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路線,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井岡山時期,為了鼓舞弱小紅軍隊伍的士氣,他寫下了8個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時期,為了端正黨風,他用“為人民服務”來勸勉幹部戰士。在日本人入侵中國,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之時。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兩位偉人在麵臨複雜問題時,都善於變複雜為簡單,似乎手中有把看不見的剃刀,能夠把問題的枝蔓削減得一幹二淨,剩下的隻有主幹——事物的本質。思維學家稱這種思維方式為簡潔思維。

簡潔思維的一大功能是提煉。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信息已到泛濫的程度,讓人應接不暇,讀不勝讀,不堪負擔。要想在信息的海洋裏吹沙揀金,長袖善舞,高效運作,必須學會運用簡潔的思維方法,方能化複雜為簡單,將紛繁複雜的事物關係理得有條不紊。

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倉庫,那麼應當是有條有理的,分門別類的,這樣,思維才能夠清晰明快,高效率運轉。倘若很多知識與記憶雜亂無章地儲存在腦子裏,如大雜燴一般,不僅不會變成財富,而且還會變成包袱。

為了更好地記憶,我們必須學會提煉,博中求約,去粗取精。要把握其中最核心最關鍵的東西,諸如原理、公式、特征等。從另一角度來看,提煉亦即刪除,兩者相輔相成。記憶的訣竅在於,不僅要知道哪些東西應該去把握,而且要明白哪些東西不必去領會。

不少學者對治學經驗有許多妙喻,如:“剔骨式”——“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層層深入,日見精華”,這是朱熹的妙論。

又如:“剝筍式”——“善讀書者日攻日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循序漸進,終得精要,這是鄭板橋的高見。“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提煉與刪除,是獲取真知的重要手段,也是每個求知者必備的本領。

公元前333年的冬天,亞曆山大率軍攻人“戈底烏斯城”。城中的神廟內,有一個著名的“戈底烏斯繩結”十分難解。據當地流傳的神諭說:誰能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成為亞細亞之王。亞曆山大費了很大勁同樣沒有把它解開。他拔出佩劍,將繩結一劈兩半。亞曆山大的抉擇正是簡潔思維方法運用的一種極致。

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都在不斷被簡化。漢字要簡化,信息要過濾,長篇文字要縮略……簡潔已經成為21世紀的重要法則。簡潔思維使我們能透過紛紜複雜的表象準確清晰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提高大腦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運用人生潛能。雖然科學無坦途,但是科學並非沒有捷徑可走。這條捷徑就是要學會簡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