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走出墨守成規的怪圈(6)(1 / 3)

可是,經過驗證,這兩台樣機還是不能通話。試驗再次失敗。經反複研究、檢查,貝爾確認樣機的設計和製作不存在什麼問題。“可為什麼失敗了呢?”貝爾苦苦思索著。

一天夜晚,貝爾站在窗前,鎖眉沉思。忽然,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那聲音清脆而又深遠,非常美妙!“對了,沃特森,我們應該製作一個音箱,提高聲音的靈敏度。”貝爾從吉他聲中得到啟迪。於是,兩人立即設計了一個方案。一時沒有材料,他們把床板拆了,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音箱製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們又對帶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貝爾在實驗室裏,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貝爾一麵在調整機器,一麵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忽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將硫酸濺到了腿上,他疼得大喊:“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那一頭衝過來。他顧不上看貝爾的傷處,把貝爾緊緊擁抱住。貝爾此時高興地把疼痛也給忘了,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晚,貝爾興奮得睡不著覺。他半夜爬起來,寫了一封信給母親。信中寫道:“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日子。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未來,電話將像自來水和煤氣一樣進入人們的家庭。人們各自在家裏,不用出門,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兩年之後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相距300公裏的長途電話試驗,大獲成功。此後,電話在北美各大城市迅速流行開來。

綜觀貝爾的一生,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其強烈的好奇心。愛養小動物,帶著老鼠上學是貝爾好奇心在幼年的表現:改進老式水磨的嚐試,則是貝爾在好奇心驅使下萌生的發明衝動:抓住螺旋線圈發出的噪聲,而產生“電可以發出聲音”的靈感,則是貝爾好奇心進射的智慧火花。貝爾的成功,為“好奇心是發明的老師”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發明什麼?怎樣去發明?好奇心會告訴你。

1975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縣白岩村的農村青年姚岩鬆在田裏勞動之餘,坐在地上休息,意外發現腳下有一隻“屎殼郎”正推動著一團比它自身重幾十倍的泥土向前爬行。這一現象引起了細心的姚岩鬆的興趣,他蹲在地上仔細觀察了很久,似乎從中領悟了些什麼東西。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找到一隻“屎殼郎”,用白線栓了一小塊泥土套在這隻“屎殼郎”的身上,讓它拉著走。奇怪的是,這一小塊泥土比昨天的那塊要輕,而這個“屎殼郎”卻怎麼也拉不動。姚岩鬆接著又找了好幾隻更強壯些的“屎殼郎”來做同樣的試驗,情況都一樣。由此姚岩鬆悟出一個道理:拉比推要更費勁,能夠推得動的東西可能會拉不動。

姚岩鬆曾開過幾年拖拉機。他早就為在電影上所看到的那些各種各樣的耕作機,無法在又小又窄、又高又陡的家鄉山地上行駛而深感遺憾。這時他聯想到:能不能學一學“屎殼郎”推土的功能,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麵,而把拖拉機的動力放在後麵呢?

他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他把從山上采摘來的茅花稈,一節一節地切斷,用茅花稈和小鐵絲製作出了一台耕作機模型。3個月過後,姚岩鬆耗費數千元製作的耕作機開進了田裏,但它卻不聽使喚。姚岩鬆為此苦思冥想,寢食不安。

有一天。他在岷江河畔被一台推土機所吸引,他看出推土機主要是由於機下有履帶,因此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時他又聯想到:耕作機能否也像推土機一樣裝上履帶呢?

幾個月過後,姚岩鬆的第一台“履帶式耕作機”終於問世,但這還不是最後的成功。又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改進,直到1992年2月,他才成功拿出了第十台“屎殼郎耕作機”的樣機。為此,他耗去了全部積蓄,並負債數萬元。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成果獲得來自全國各地20多位專家的肯定,一致認為這種“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單履帶行走的微型耕作機”,以推動力代替牽引力,突破了耕作機械傳統的結構方式,具有實用性、創造性和新穎性,屬於國內首創。

姚岩鬆由“屎殼郎”推土塊的力量比拉土塊的力量大,聯想到可以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麵,這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推比拉的力量更大”這一點上。他由履帶式的推土機,聯想到可以將耕作機也設計為履帶式,這又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工作過程中“需要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一點上。著眼於事物之間的相似,是姚岩鬆以上聯想所具有的特點。

找出真正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解決問題的真正智慧不是急於尋找方法,而是對問題多看上幾眼,從中去發現真正的問題。”格外有效的發現問題的方式是追問:哪裏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

在一段時間裏,大興安嶺地區一個村莊的人們經常受到幾隻野豬的騷擾。它們毀壞莊稼、襲擊家畜,甚至對村裏人的安全構成了威脅,村裏的人們就行動起來,想捕獲那些野豬。但這些野豬很狡猾,當它們察覺村裏人的行動時,便不露一點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