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走出墨守成規的怪圈(5)(1 / 3)

有幾位科學家正在設想研製一種“航天母艦”——所謂海上流動火箭發射場。用他們設想的“航天母艦”發射火箭既省錢又安全。廣闊的海域無人居住,因此用“航天母艦”發射火箭萬一出現事故,可以大大減輕其破壞程度和人員傷亡。若“航天母艦”開到赤道附近海域發射火箭。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地球自轉來獲得額外推力。不難想像,“航天母艦”這一奇想如果能實現,將為人類太空研究打開一扇新的“天窗”。

奇想其實離現實並不是太遙遠,許多昨天的奇想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達·芬奇不但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自然科學家、工程師。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從前線回家。達·芬奇抽空去看望朋友,並向朋友詳細詢問前線的情況。朋友傷心地告訴他:“且不說敵人的炮彈可能把人送上天,就是自己的大炮也不保險。”

“為什麼?”

“大炮在射擊時後坐力太大了,整個炮架往後跳。經常傷人。我的腳就差點被它撞斷。”

“那可以想辦法把後坐力消滅掉。”

“目前,專家們對此還沒有什麼辦法。”

“其實,這很簡單。把兩門炮的尾部對著,一齊發射,後坐力不就互相抵消了嗎?這種朝向相反的炮可以叫雙頭炮。”

“啊!這怎麼行!這不是有一門炮往自己陣地打嗎?”

確實,達·芬奇的想法荒唐可笑,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思路是正確的,即在後坐力產生的同時,用一個大小相等、作用相反的力將它抵消,這樣大炮發射時炮架就不會往後跳。他為後來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光陰似箭,轉眼4個世紀過去了。美國有一位名叫戴維斯的海軍軍官,在一份資料上看到了達·芬奇關於“雙頭炮”的設想。這引起他極大的興趣。

1914年,戴維斯經過深入的研究,在“雙頭炮”的基礎上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無後坐力炮。這門炮不是用兩門炮製成,而是將“雙頭炮”的兩根身管合二為一,並且將兩門火炮的發射藥背靠背地放在一起。也就是說用一根身管和一包發射藥,使炮彈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射擊。此外,他把向自己這方射的炮彈改為大型鉛彈。由於鉛彈的質量大,發射時隻會後飛行一小段距離。

戴維斯把達·芬奇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但他並沒有滿足於此,而是繼續往前挺進。後來,他又將鉛彈改為假彈,大炮的操作安全又提高了一步。改進後的大炮發射時,假彈變成許多碎片,散落在炮的後麵。

戴維斯發明的無後坐力炮受到軍隊的歡迎。但是士兵們在使用這種無後坐力炮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仍然是安全問題。因為往後發射的假炮彈有時會擊傷操作者。

對於這個缺陷,戴維斯絞盡腦汁,但他最終還是沒有想出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

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就像峽穀中的河流,需要這個山頭注入一股清泉,那個丘壑注入一股洪水,才能形成波瀾壯闊的大江,向前奔去。

20世紀20年代初。英國科學家庫克為無後坐力炮“注入了一股清泉”。他創造性地將無後坐力炮的後半截炮管截去用“氣”代替假彈,即在炮的尾部裝了個噴氣管。這大大提高了炮的安全性。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在這以後,有些兵器專家試圖對無後坐力炮做進一步的改進,但都未獲得成功。直到1944年,英國兵器專家丹尼斯·博尼才實現對它的進一步改進,在前人基礎上成功研製出一種反坦克炮。

達·芬奇荒誕不經的“雙頭炮”設想,導致無後坐力炮的誕生,真可謂發明也荒唐。

奇思異想像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舞。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奇思異想資源,可以列出一大串。從中尋覓一個你感興趣的設想,作為發明題目,也許會誘發出你的創造靈感,獲得驚人的突破。

拓展思考的空間

麵對迅速發展的世界,澎湃而來的資訊,一日千裏的科技,我們如何去應對?拓展思考的空間是必由之路!

要想拓展思考的空間,很多時候需要我們把頭腦中固有的知識放到一邊,以一種陌生的,外行的,甚至是孩童式的眼光去審視,種種框框也許會退避三舍,思考才可能真正求得突破。

一位老師叫小朋友們到黑板上玩畫圖接龍的遊戲。這個遊戲看起來非常簡單,不過是參加遊戲的人,在別人畫的東西上添上幾筆,變成一個新的東西。

第一個小朋友畫了一個長方形,說:這是一個盒子。

第二個小朋友添了幾條線,說:這是踢橄欖球的球場。

第三個小朋友添了一個倒寫的Y,說:這是放樂譜的架子。

第四個小朋友把放樂譜的架子圍起來,說:這是一個電燈泡。

第五個小朋友,添上一筆說:這是她媽媽在穿緊身褲。

這一筆競可使原來的一件東西,變成這麼多新的東西,實在令人叫絕。這才是創意。

人幾乎天天都在思考,但思考的空間是否一樣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或許大家都聽過這個廣為傳誦的小故事,是說一位作家詢問一個放羊娃:

“你放羊幹什麼?”

答曰:“攢錢。”

“攢錢幹什麼?”

“蓋房。”

“蓋房幹什麼?”

“娶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