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走出墨守成規的怪圈(2)(2 / 3)

青少年運用“第四隻眼”,展開想像的翅膀,其創造才能最直接地體現在寫作、繪畫領域。1996年8月,第一屆全國少年兒童想像繪畫展覽在天津舉行,其精品佳作讓人目不暇接。

一位小朋友畫了未來的電視機模型,這是一種電視機機殼的4個麵都能出現電視畫麵的“多頻道、多屏幕電視”,不同的家庭成員可以選擇不同的頻道,在不同麵看電視,而互不幹擾,未來的電視機設計者們能否實現她的這一獨創性想法呢?

一位小朋友的畫表達了“我長大後要造一種語言翻譯機,使世界這個大家庭中所有的人和動物都能隨意進行語言交流,也能更好地保護人類的朋友——動物”這一夢想。一位小朋友畫的“解脫”,反映她幻想發明一種“百科知識輸入機”,當人們睡覺時,機器能把所需的知識輸入腦子裏。

還有一位小朋友畫的“長大了,我要種這樣的樹”,他設想。隻要種一棵樹,就可以結出蘋果、梨、桃、菠蘿、葡萄、香蕉、桔子、石榴等各種美味的水果。從節省土地的經濟學角度看,這一設想極為合理,但它又大膽地向現代生物工程的研究者們提出了一個難題,誰敢輕易就說這是荒唐的呢?

上海一位名叫王駟通的三年級學生,他穿的風衣上有一根帶繩,繩的兩頭從風衣內串出來,可以把衣服紮緊。他有時會不小心將繩從一頭拉出來,但要將繩的一頭沿細窄的串繩洞串回去可就難了。每次他都要找媽媽。媽媽用一根別針連在繩頭上,由於別針是硬的,可以用它來“牽引”帶繩。有一天,帶繩又“逃”出來了,可家裏一時卻找不到別針。一天,他從冰箱中取一根雪糕吃時,突然想到可以先把這根繩弄濕了放進冰箱裏,把它冰成馬蹄形,然後就能輕而易舉地把已凍硬的“冰繩”串過風衣上的串繩洞了。

王駟通同學運用“第四隻眼”所做的發現,雖然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他的設想卻有其獨創性的一麵,因為“把繩子也像雪糕一樣凍硬”,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想到。而這種獨創性恰恰是構成創新思維的基礎。

所謂人的“第四隻眼”,本質上說的是人的獨創性。獨創常常表現為打破常規。打破常規,就要求思維具有批判性;追求與眾不同,就要求思維具有求異性。“第四隻眼”常常用一種近乎挑剔的眼光看問題。並總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罕見的、非常規的想法。

過去曾有一位畫師收了幾個徒弟,為了考驗徒弟們的天賦。畫師給了每個徒弟一張白紙,出了一道題,要大家用最簡練的筆墨畫出最多的駱駝。結果當答卷交上來時,師傅發現,幾個徒弟的畫法有很大的差異。

幾個年齡較大的徒弟想法很普通,有的在紙上畫了許多小駱駝,有的幹脆用細筆密密麻麻地在紙上畫了大量的圓點,用圓點表示駱駝。但這些畫都被畫師認為缺乏創意。因為這幾幅畫的思路是一樣的,即盡可能畫更多的駱駝,而紙上無論畫多少,都是有限的。隻有小徒弟的畫最有獨創性:他畫了一條彎彎的曲線表示山峰和山穀。畫上隻畫了一隻駱駝從山穀中走出來,另一隻駱駝隻露出一個頭和半截脖子。這可以表明,誰也不知會從山穀裏走出多少隻駱駝,或許就是這一、二頭,或許三、四頭,或許是一個龐大的駱駝群……

最早的火車是用齒輪做車輪的。輪與鐵軌之間是用齒輪咬合著齒軌行駛的,因為人們認為隻有這樣,火車才不會脫軌。但這樣一來,火車行駛得很慢。火車司爐工史蒂文森用“第四眼”想到“讓火車改用平輪、平軌”。結果證明,火車不但沒有打滑脫軌,而且速度提高了將近10倍。

一個人若潛心發揮自身的創造才能,善用“第四隻眼”,其能力也會增大十倍甚至百倍。

費涅克是一名美國商人,深知許多城市居民飽受各種噪音幹擾之苦。在一次休假旅遊中,小瀑布的水聲激發了他的靈感。他用立體聲錄音機,錄下了許多小溪、小瀑布、小河流水發出的聲音,還錄下了許多鳥鳴的聲音。然後,將複製整理的錄音帶高價出售。這種商品把那些久居鬧市的人們,帶進了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他的生意十分興隆,尤其買“水聲”的顧客川流不息,因為許多市民喜歡在“水聲”的陪伴下安然進入夢鄉。

弗雷德裏克·圖德被稱為“冰王”,他因為經營人們認為不值錢的冰而發了大財。圖德的想法很簡單:把冰從不值錢的地方運到可賣高價的地方。這個大膽的想法,曾使同時代的人感到迷惑和可笑。不管別人怎麼想、怎麼說,圖德全力以赴地忙於運冰,隨之而來的是滾滾財源。僅1856年,圖德就向菲律賓、中國、澳大利亞、西印度群島等地用船運送了146萬噸冰。天道酬勤,圖德從司空見慣的冰中獲取了大筆利潤。可以說,到了19世紀中期,圖德已經牢牢地確立了自己的冰王地位。

淺野總一郎23歲時走出故鄉的小山村,來到了滿眼繁華的城市——東京。當時淺野總一郎身無分文,吃飯也成了問題。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泉眼。已經整整一天沒吃東西的淺野總一郎,用手捧起泉眼裏的水來充饑解渴。沒想到,他一喝完泉水,頓時覺得非常清涼,非常可口。他想:“幹脆賣水算了。”於是,他撿來賣水的工具,在路旁擺起了賣水的小攤,開始了他的賣水生涯。兩年後,25歲的淺野總一郎已賺了一筆為數不少的錢,開始轉向經營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