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走出墨守成規的怪圈(1)(3 / 3)

(4)將“一閃念”堅持下去。

(5)將創新想法行動化。

某針織廠的主要產品是男式汗衫。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這種老式的汗衫越來越無人問津,到後來隻有退休老人才穿它,因此人們便稱其為“老頭衫”。

該廠的倉庫裏“老頭衫”積壓嚴重,以致工人發不出工資。他們想要轉產,但缺乏資金,困難重重,工廠麵臨破產的境地。

這時。有位年輕的技術員提出一條建議:將積壓的白汗衫,在後背和前胸部印上一些美術字寫的警句,例如“朋友,請自尊”、“忍一步,海闊天空”等等。作如此小小的改動,或許能打開銷路。

她的理論根據是,年輕人有求奇求新的心態,而在衣服上印上漂亮的警句,正符合他們追求新奇的願望。這樣做,“老頭衫”有可能成為時裝衫。

但廠裏很多人不同意她的意見,認為款式不改變,僅印上幾個字就想讓積壓品變為暢銷品,簡直是笑話。隻有廠長很重視這位年輕人的建議,決定先試印一小批投放市場。

很快,一批印有警句的汗衫投放市場了,美其名日“文化衫”。令人吃驚的是,銷售情況出乎意料的好。第一批文化衫上市後備受青年人的青睞,成為熱銷貨,不久便被搶購一空。

於是,第二批、第三批印有警句的汗衫源源不斷地上市,大量傾銷。一時間老頭衫變成了時髦衫,風靡全市,以致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文化衫熱。該廠倉庫裏的積壓品全部拋售一空,當年贏利達百萬元。

讓思維自由揮灑

卡文迪許的思維有一個寶貴的東西:沒有固有的概念、成規的限製,敢於橫衝直撞,想到就做,敢闖敢試。因而他跑到了眾多科學家的前麵,第一個稱出了地球的重量。

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說”統治著天文學界: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之前,牛頓的萬有引力似乎“完美無缺”……大家的思維因有了一個現成的結論,而變得循規蹈矩,不再去八麵出擊。後來,哥白尼和愛因斯坦“橫衝直撞”,前者發現了“地心說”的錯誤,後者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局限。因此,我們要學一學野馬,讓思維在自由的原野上“橫衝直撞”一下。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作為地球的兒子,人類早就渴望了解母親的身世,也想知道地球的模樣,包括她的半徑與重量。古希臘科學家用巧妙的方法測出了地球的半徑約有6400多公裏。那麼地球的重量又是多少呢?

地球如此巨大,如此沉重,要想用普通的秤來秤出地球的重量,那實在是天方夜譚。第一,世界上沒有這樣一杆能稱得起地球的巨秤,而且誰也無法製造秤得起地球的秤來。第二,就算有了這樣一杆秤,又有誰能像在菜市場上稱黃瓜、番茄那樣稱出地球的重量?就算是有了一個力大無窮的人能提得起地球。他總不可能站在地球上稱地球吧?

許多科學家在碰到地球的重量這個問題時,不是繞過去,就是掉頭而返。他們不是不想知道,也不是沒有做出過努力,而是在碰壁之後得到了一個結論:人類暫時還沒有能力稱量地球。

這個結論固化了人們的思維,大家不再對地球的重量感興趣,偶爾看一眼,便搖頭而去。

1750年,英國19歲的科學家卡文迪許向這個難題挑戰。他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課題:稱出地球的重量。

卡文迪許是個毛頭小夥子,他不知道別人為這個問題傷了多少腦筋,也不知道大家曾經試用了什麼方法。他像一個小馬駒闖進了一片叢林,橫衝直撞,他的思維毫無顧忌和阻礙。

在思維的衝撞中,卡文迪許想到了牛頓的萬有引力。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間的引力與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個物體的重量成正比。這個定律為測量地球提供了理論根據。卡文迪許想,如果知道了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知道了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知道了其中一個物體的重量,就能計算出另一個物體的重量。

這在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但是,實際測定中,還必須先了解萬有引力的常數K。當時還不知道這個常數的值,這樣,即使其他幾個因子都知道了,也難以計算出地球的重量。因此,要稱地球重量,必須先測出引力常數。

卡文迪許通過兩個鉛球來測定它們之間的引力,然後計算出引力常數。兩個普通物體之間的引力非常小,不容易精確地測出。要精確地測出它們之間的引力,必須使用很精確的裝置。當時人們測量物體之間引力的裝置是彈簧秤,這種秤的靈敏度太低,不能達到實驗要求。引力常數測不準,地球的重量就測不準。

卡文迪許利用細絲轉動的原理設計了一個測定引力的裝置,細絲轉過一個角度,就能計算出兩個鉛球之間的引力,然後把引力常數計算出來。但是,這個方法仍以失敗告終了,因為兩個鉛球之間的引力太小了,細絲扭轉的靈敏度還不夠大。隻有將靈敏度進一步提高,才能測出兩個鉛球之間的引力,計算出引力常數。

現在,測量地球重量的一大關鍵就是靈敏度問題。卡文迪許為這個問題絞盡了腦汁,想了好幾種辦法,但是,結果都不怎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