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做人要學會忍讓(3)(3 / 3)

3.自己忍無可忍時,就不能再忍

忍無可忍的情況通常出現在一些公共場合之中。有些人以為別人不認識自己,而且以後彼此間很難還會有相遇在一塊兒的機會,因而處於一種匿名者的狀態中。這樣一種狀態往往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過去所承擔的某些義務和責任,也會不同程度地放鬆良心對自己的約束,因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過分的行為舉止。例如,在火車上、在公園裏、在公共汽車裏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這種公共場合中,有些人也常常抱著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量少惹麻煩的心理,對於一些過分的、帶有攻擊性的行為持忍的態度。這樣一方是咄咄逼人,另一方卻又是息事寧人,很容易造成一種有利於某些人不斷膨脹其侵犯心理的環境和條件。但是,也恰恰是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有些人肆無忌憚地一意孤行,也很容易把人們逼到一種“絕境”,以至於產生了一種忍無可忍的心理。

成熟的人懂得:要保持自己的骨氣,平時須把自己的刀劍插入刀鞘,但需要自衛時要毫不猶豫地拔出來。既然你已經躲不過去了,還不如趁早解決的好。

4.人應該適當地有一點鋒芒

人的行為很容易受習慣的支配,隻要屈服過一次,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下去,不失時機地在人前稍顯勇氣,這是不可忽略的處世之智。不要成為受氣包,一旦生氣就應果斷地行動。

俗話說:“吃柿子揀軟的捏。”人們發火撒氣也往往找那些軟弱善良者,因為大家都清楚,這樣做並不會招致什麼值得憂慮的後果。在我們身邊的環境裏,到處都是這樣的受氣者,他們看起來軟弱可欺,最終也必然為人所欺。一個人表麵上的軟弱,事實上助長和縱容了別人侵犯你的欲望。

我們要知道保持勇氣的重要,不要過分抬高他人,以致對之心懷敬畏。沒有誰能超越人性的局限。領導不過隻是職位比別人高些,權威也隻是一種地位帶來的表麵力量而已。

其實,為了保障自己必要的權利,人是應該有一點鋒芒的。雖然我們不必像刺蝟那樣全副武裝、渾身帶刺,至少也要讓那些凶猛的動物們感到無從下口、得不償失。

天道忌盈,謙虛為上

宇宙中存在著自然法則,中國的聖哲們也素來講究道法自然。無論是在天地、陰陽、晝夜等事物間還是在男人女人之間,自然之道均能創造出一種平衡,一種動態的平衡。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失去的話,災難的產生也就是必然的事。

月在天,有盈有虧;水在地,潮漲潮落;人在世,生老病死等等都是自然法則的體現,沒有誰能抗拒得了,也沒有誰能躲避得掉。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同樣也不能以極端的方式來麵對人生。過分的積極或過分的消極,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過分的剛強與過分的柔弱,也不是完美的性格。

欲取得生命的平衡,就應該做到思想與行動上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就是能夠在理智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緊張與鬆弛,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到一種和諧、穩定與統一。

盛極而衰,是自然的規律。

於是,人最愉悅的生存狀態,當是在極權與無助、滿足與貧困、傲慢與謙卑、過剩與不足之間。

於是,為了達此狀態,則必須平衡內心與行為,而要保持這種平衡,則隻有做到謙虛。

所謂謙虛,即虛心、謙遜而不自滿。不自滿方能經常保持一種“空”的狀態,因此可以得到更大、更多的益處。

謙虛是人類最為美好與可貴的道德之一。盡管這種美德表現為謙卑與忍讓時會給人以吃虧的感覺,因為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種所謂的吃虧正是為了使自己在某些方麵得到更大的益處而已。

常言道:“有得必有失。”反之“有失亦必有所得”。

你看那溫室中的花朵,雖得四季常開,卻失去了立於風霜雪雨中的堅韌;為官者得到了榮華富貴,則必然會失去山情野趣、自由之身,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潛心求學之士失去的是遊玩的時間,得到的卻是知識的積累、思想的升華、人格的完善。

《易經》是一部最富於人類智慧的經典,它讓我們明白,轉禍為福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物剛剛開始之際處之泰然,安然地等待它的極盛的到來。

《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卦,在“大有”卦之後的“謙”卦是所有卦中最好的一卦,因為隻有它的六爻全是吉利的,除此之外,沒有一卦是全吉或全凶的,可見謙虛的力量之偉大。

謙虛是一種美德,一種令人尊敬的美德,即使是在最卑微之處,謙虛亦能發出絢麗的光輝,使其得以善始善終。

《易經·謙卦》中有這樣的話:“天的法則,虧損滿盈,增益謙虛;地的法則,改變滿盈,使其流入謙卑;鬼神的法則,加害滿盈,降福謙虛;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虛。”無論是可知的事物——天、地、人——也好,還是不可知的事物——鬼神——也好,均對謙虛大加讚賞、頌揚,難道我們還有理由不以“謙虛”為人生的準則嗎?難道我們還不知該如何地待人處世嗎?

學會謙虛就可學會忍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