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做人要低調(1)(3 / 3)

景帝又命將晁錯的罪狀宣告出來,把他的母妻子侄等一概拿到長安,唯晁錯之父於半月前服毒而死,不能拿來。景帝命已死者勿問,餘者處斬。晁錯一族竟被全部誅戮。

自古以來,那些特立獨行者的命運總是很悲涼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仔細想一想,每個人都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環境中生存,隻有適當地保存自己的實力才能免受傷害。就像那種叫“意怠”的鳥,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吃東西時不搶食,飛時也不脫隊,因此也很少受到威脅。這樣做看似平庸保守,但也是很可取的,最起碼能保護自己,因為適者生存。

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

古人雲:“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老祖先可謂是洞徹世事人情的。這句話顯然是相當有智慧的。 所謂的“屋簷”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隻要你在別人的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高頭站著,但這種屋簷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屋簷”都是低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不明就裏、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這種情形在你的一生當中,至少會發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誰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不用在“屋簷”下躲避風雨呢?所以在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明白世事之道的人主張:隻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低頭,不用別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簷了才低頭,這才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沒有絲毫勉強。其實,通曉這個道理,能夠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不會因為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

因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顯著的目標。

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簷”拆掉。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總要受傷的。

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屋簷”下,離開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去哪裏?這是必須考慮的。而且離開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

在“屋簷”下待久了,甚至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人。

總而言之,“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更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你有利的力量,這是處世的一種柔軟、一種權變,更是一種人生中的生存智慧。

“人在屋簷下”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它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看到了“屋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訴自己:“一定要低頭”。

當然,“一定要低頭”,脖子也會酸,但揉一揉也就過去了。

猶如走過誰家的廟就拜誰家的神一樣,這樣可以使自己平安無事,康樂一生。

不動聲色,韜光養晦

深藏於心,事見於跡,心與跡同者敗,心與跡異者勝。

處世的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外露型的,一種是隱忍型的。

外露的處世者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說啥,眼裏裝不進一粒沙子。這種人自然不失為熱心腸,花花腸子少,不記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轉回旋,尤其是在機智上稍遜風騷。隱忍的處世者有城府,不外露,顯得深沉許多,心裏裝得住貨,喜怒不形於色,比較圓通、能屈能伸。這種人通常不動聲色,讓人防不勝防,被人稱做狡猾,也是通達世故。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誰標榜自己的個性是外露還是含蓄,也不可能隨便給誰貼上標簽。相反,大多數人卻在追求“二合一”式的為人規範。給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裏可能隱藏著什麼不便明言的小秘密,而那些讓人老覺著陰險的人,則可能張口就稱自己是個直腸子。其實,這就是一種深藏不露的處世哲學。

一個人如果想成就人生事業,必須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的處世道理,為達目的而“忍辱負重,臥薪嚐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