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做人要低調(2)(1 / 3)

民國驍將蔡鍔將軍,在與袁世凱鬥智中,把韜光養晦這一謀略運用得十分嫻熟。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後,想拉蔡鍔入夥。他以組閣為由,召其進京。蔡鍔明知是調虎離山之計,卻毅然離滇北上。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監視蔡鍔的行蹤。不久,袁氏稱帝,蔡鍔內心作痛卻不動聲色,曉諭部下擁戴帝製。蔡鍔還整天與袁氏幫凶周旋,甚至幫助其籌備登基大典。袁氏疑慮稍減,拿出巨款收買蔡鍔,蔡鍔暗中把錢存下以做日後大舉經費,表麵上更是沉溺於酒色,甚至為口角鬧到法庭要與夫人離婚。這下子,袁世凱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此時,蔡將軍找了個合適的機會,悄然離京,赴天津,去日本,轉道海上至雲南。至雲南獨立,其他各省繼起響應,人們方才領會其韜光養晦之計。

蔡鍔將軍之所以縱情聲色,購置田產,與妻子離婚等等,都不過是故意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麻痹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以為脫身反袁做掩護。對此,袁世凱竟毫無察覺,等蔡鍔達到目的後,袁氏夢醒無奈,徒然懊悔。

學會難得糊塗

聰明有大聰明與小聰明之分,糊塗亦有真糊塗與假糊塗之別。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說過:“聰明難,糊塗也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可見“糊塗”是如何的“難得”。現如今,無論是得其精髓者也好,附庸風雅者也好,為官者也好,布衣平民也好,鄭板橋“難得糊塗”四字可謂是隨處可見,但真正能理解其含義者卻不多,也確實不容易。

當初鄭板橋在為官之時,將官場、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徹而又無以為釋之時,又因其性情剛直,不諂媚、不圓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憑一己之力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隻好在“糊塗”之中尋求通世之術。

老子曾對孔子說過:“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意欲借善做生意的商人總是將其寶貨深藏不露、等待識貨之主人到來的例子做比喻,說明有真才實學的君子總是憑愚笨的外表來隱藏自己,等待關鍵時刻方顯山露水,來說明一個人不可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否則,白白耗費精力,又招致他人的反感。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它的本意是說驕傲自滿的人會給自己帶來損害,而謙虛的人則會得到許多的教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句話也是說一個人不可太過精明,事事清楚明白,不給人留些餘地,最終隻會給自己造成傷害。人畢竟沒有三頭六臂,當你時時事事比別人聰明、能幹時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和嫉妒,終究“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導致自己無謂的傷害甚至犧牲。真正聰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瑣碎小事上錙銖必較,此時“糊塗”一下又何妨?隻要能在大事上、原則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就行了。

正如宋代宰相韓琦,他一生品性端莊,誠實無欺,總是以“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準則來要求自己,從不曾給人以“有膽量”的感覺。可他卻在悄無聲息中做了兩件至今為人稱道的事。一件是在宋英宗剛駕崩時,韓琦等人正等待著太子進宮宣詔繼位,這時,另一位宰相曾公亮卻發現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嚇了一跳的曾公亮告訴了韓琦,並要求阻止太子進宮,這時的韓琦一改平日“老好人”形象,斷然拒絕了曾公亮的提議,並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的話,就是一位太上皇了。”同時,愈發催促召太子進宮。為何會出現這種場麵?這是因為頗有遠見的韓琦知道,若是英宗醒轉過來,繼位一事必定會引發一場宮廷內的權力之爭,實是於國於民皆不利的變故,故而在此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另一件事是韓琦未經中書省而直接用一紙空頭敕書,將擔任內廷職務的任守忠這個反複無常、專門密探東西宮情況、在皇帝和太後之間挑撥是非的奸邪小人貶官發配,除去了宮中的一條蠹蟲。誠實之中不失機智,機巧之中不失忠厚,亦是人生之一種境界,要達到此境界,須得有超人的忍耐力,忍耐平日裏的小枝小節,同時還應有勇氣,當機立斷時絕不優柔寡斷,拖泥帶水,前怕狼後怕虎,否則,前麵的一切忍耐、一切努力均將付諸東流。

人性本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誌之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有時又不得不在不盡如人意的環境中巧施機智,既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為人所厭惡、警戒,故而應學會“藏巧於拙、用晦而明”的處世方法。就像元末的朱元璋,當他率部攻占了南京以後,聰明的他聽從了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在群雄並峙之機,不但避免了因嶄露鋒芒而成眾矢之的,又贏得了時間,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予以各個擊破,成功地實現了陳倉暗渡的計謀,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說的是聰明人有時也會辦蠢事。但“難得糊塗”卻是說聰明人表麵上愚拙,實則內心清楚明白,“糊塗”有時是不得已而為之,有時卻是故意的,或為不同流合汙而保全自己的人格、尊嚴之舉。

俗話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得讓人不以為其聰明。也就是說,有些看似“愚笨”、“糊塗”的人事實上卻是最聰明的人。洪武年間,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堪稱是這樣的一個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