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報紙、雜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人類傳播信息,發展經濟,提高科學技術的重要工具。但是,書籍、報刊上的文字圖畫都離不開印刷。活字印刷術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重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這一發明創造,把人類文明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中國人民發明活字印刷術以前,人類文字的記載和傳播主要是靠手抄書籍,方法非常笨拙,也很麻煩。一部書的“出版”,不僅在時間上要用幾年甚至幾十年,而且還有抄錯的可能。社會急需要一種代替人手寫的“印刷”手段。為此。人們在實踐中開始用雕刻木板的方法來印刷書籍。在雕刻出一塊版後,就能在上麵印出無數頁同樣的書來,比手寫要省力氣多了,又節約了時間。根據《隋書》、《北史》等文獻記載,這種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概始於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有許多史料證明,四川是中國古代印刷圖書的中心。這種印刷術發明不久,就在全中國傳開了。據說當時有的小販曾用白居易的詩集刻本來印刷書籍,冒充白居易的真跡,以此來換取酒茶,維持生計。可見當時的雕版印刷術在民間已經十分流行。

然而,這種雕版印刷書籍的方法雖然一個版就可印成千上萬頁,但雕版時依然非常費時,而且需要非常仔細,因為如果是雕刻很長的一部書,如果中間刻錯一個字,這版字就要全部重刻。而且雕好後的版,還得用專門的屋子存放,不能使它生黴、蟲蛀。所以這種在當時即使比較方便的印刷術,仍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大家都在試圖創造出一種比雕版更好的印刷術。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極盛期。在許多雕版印刷工中,有一個平民老百姓對雕版印刷頗有一番研究,這個人的名字叫畢,他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印刷術上。畢通過親身實踐,把以往整版的文字一個個分割開來,然後再根據文章的需要把它們一個個組合在一個版上。就他這一分一合,全世界的印刷技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活字印刷術誕生了!畢最初是試驗用木活字,但由於木頭遇油墨會膨脹,字跡模糊,所以他改用燒製的膠泥活字,獲得了成功。活字印刷方法既經濟,又省力,大大縮短了印書的時間。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影響深遠。直到現在,許多地方的印刷廠仍使用活字印刷術來印刷書籍,這與古代畢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基本相同的。

畢的這項重大發明,在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詳細的記錄。書中寫道: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畢曾用膠泥刻字,用火把膠泥燒硬。印刷時,先要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放著鬆香、蠟、紙灰等東西。鐵板周圍有一個鐵框,在鐵框裏緊密的排好用膠泥做好的字釘,然後把鐵板放在火上加熱,框裏的鬆香等東西就會熔化,然後把字釘排平,在字釘上塗一層油墨,就可以印刷了。人們為了節省時間,一般都使用2塊鐵板同時排版和印刷,當一塊板正在印刷的時候,人們就趕緊排第二塊板,循環作業。據科學家們研究,畢發明的這種活字印刷術如果印三五本書顯不出其簡便,但如果印上幾百本、幾千本的時候,就顯示出元朝時期,中國古代的著名農學家王禎創造木活字成功。這在他的《農書》一書中有詳細的說明。王禎創造出木活字印刷術以後,一直在中國流行。明清兩代更加盛行。活字印刷術的另一發展,是用金屬材料錫製成活字,但由於錫不容易受墨,印刷字跡不清,所以未能流行。

唐朝時期,印刷術首先傳到了日本。木活字印刷術於14世紀傳到了朝鮮。公元15世紀,朝鮮人民又發揚光大,創造出了銅活字,這對中國的活字印刷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影響。鉛字印刷在後來流行起來。以後,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又由新疆傳到波斯、埃及、歐洲。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後,為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對發展歐洲的科學事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家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認為,中國古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和紙,“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意義該是多麼重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