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公婆,古時稱拜見舅姑,是婚禮儀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古代禮俗認為,婚姻不僅是婚姻當事人的事,而且是整個家庭的事。新婦進門,不僅是為兒子娶了一個媳婦,而且是為家庭娶來一個能夠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主持家務、延續家庭的主婦,因而古人特別重視成婦之禮。拜見公婆是成婦的主要內容。

《儀禮·士昏禮》中說,新婚之夜過後,天還未亮,新娘就要起來,沐浴更衣,梳妝打扮,做好拜見公婆的準備。唐代詩人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這首詩,相當形象地描繪出這種情形。詩中詠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人時無。”天一大亮,開始舉行拜見之禮。拜見地點一般是在廳堂。公婆先進入拜堂,新婦拿著笄和棗栗等物,隨新郎進入。先拜奠神祖,把物品放在祭桌上。完後公婆就座。新婦先拜見公公,公公說幾句祝福希望的話。再拜見婆婆。婆婆將新婦扶起,把笄交給新婦,表示承認新婦成為家庭成員。然後新婦與家庭其他成員一一見麵。對長輩要行拜見之禮。接著全家共進早餐。新婦要向公婆進薦一二樣主菜,表示尊敬和恭順。公婆則把甜酒倒進杯裏,讓新婦飲用,用以表示對晚輩的憐愛。

拜見公婆是新娘由外人過渡到家庭成員的必須履行的禮儀,同時這也是一個標誌。否則,即使舉行過婚禮,但未拜見過公婆,按照禮俗的說法,新娘還不算是家庭正式成員。唐代詩人杜甫在《新婚別》中,明確地反映了這種情況。詩中雲: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最後兩句詩使用的是倒置法,是說新婦未能行拜見舅姑之禮,身份未明。詩人以一個新婦的口吻,訴說了自己內心的憂慮。

父母雙親如有一方或雙方先亡,丈夫則要帶新婦到墓地拜祭,也算是行了拜見之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