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驗紅,即是在新婚之夜的開始,由新郎的母親或至親年長女性,把一塊白色布帛交給新郎,用於擦拭新娘因初次性交處女膜破裂後出現的血滴。到第二天早上,新郎拿著帶有血跡的白色布帛,交給父母和親友們查驗。人們看到血跡布帛,知道新娘貞節完美,便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賀,這時新娘也會感到非常榮耀。

封建社會特別看重女性的貞節,保持貞節是妻子對丈夫應盡的義務。處女童貞在婚前得到完好的保護,是女性守貞的第一階段。封建倫理道德要求女性要守貞從一,守貞就是要保證新婚之夜是處女身,使丈夫享有初夜的權利。新娘的處女童貞是她在夫家立足的基礎,也是保障她與丈夫白頭偕老的先決條件。

人類在初始階段實行亂婚,男女自由婚配,無所謂處男處女。男性娶親重視女方是否為處女,要求女性婚前守貞,大概是在商周時期形成的觀念。有關這方麵的記載則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處子即處女。把神人喻為處子,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處女十分推崇,認為處女最為冰清玉潔。《荀子·非相篇》:“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戰國策·燕策》:“處女無媒,老且不嫁。”這種涉及處女事情和說法能夠多次見之於文字,也說明人們對處女的注意。

西漢中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得到官方的承認,人們對婦女守貞的要求更加嚴格,新娘應為處女是社會普遍認同的準則。《趙飛燕外傳》載:“趙後飛燕,父馮萬金,祖大力,工理樂器,事江都王協律舍人……江都王孫女姑蘇主,嫁江蘇中尉趙曼,曼幸萬金,食不同器不飽。萬金得通趙主。主有娠。曼性暴妒,且早有私病,不近婦人。主恐,稱疾居王宮,一產二女,歸之萬金,長曰宜主,次曰合德。然皆冒姓趙。宜主幼聰悟,家有彭祖分脈之書,善行氣術,長而纖便輕細,舉止翩然,人謂之飛燕……飛燕通鄰羽林射鳥者。飛燕貧,與合德共被。夜雪,期射鳥者於舍旁,飛燕露立,閉息順氣,體溫舒亡疹粟,射鳥者異之,以為神仙。飛燕緣主家大人得入宮,召幸……及幸,飛燕瞑目牢握,涕交頤下,戰栗不迎帝,帝擁飛燕三夕,不能接,略無譴意。宮中素幸者,從容問帝,帝曰:‘豐若有餘,柔若無骨。遷延謙畏,若遠若近,禮義人也。寧與女曹婢協肩者比耶。’即幸,流丹浹藉。私與燕曰:‘射鳥者不近汝耶?’飛燕曰:‘吾內視三日,內肌盈實也。帝體洪壯,創我甚焉。’飛燕自此特幸後宮。”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與漢成帝是怎樣度過初夜,筆記小說家之言不可全信。但有一點可信,不是處女是不允許進皇宮的,破身女進了皇宮也不會有好下場。

新婚之夜新娘破身見紅,稱作元紅、新紅、喜紅。用素色絹帕類驗紅的風俗興起於何時,目前很難確定。元人陶宗儀《輟耕錄》裏,有一段記敘驗紅的故事:“一人娶妻元元,袁可潛贈之《如夢令》雲:‘今夜盛排宴席,準擬尋芳一遍。春去已多時,問甚紅深紅淺,不見,不見!’”通過這段故事可以知道,在元代新婚驗紅已是較為常見的事情,親朋好友都是參加者。按照常理,這種形式的驗紅應是以素色絹帕上的血跡為證,否則空口無憑,不好向眾人交待。但這隻能是推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