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全國很多地區都有。哭嫁是說新娘在出嫁的當天,有些地區或民族,是在出嫁的前一二天,要不斷地哭訴。直到被接娶到新郎家門,哭訴才算結束。哭訴內容由自己選定,有一些方麵有固定的格式。婚姻在中國人的眼中,是人的終身大事,無論是娶親,還是嫁女,人們一律稱作喜事,恭賀時稱作大喜。婚禮是充滿喜慶歡樂的民俗活動,然而為什麼在一些地區流行新娘哭嫁呢?這裏麵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呢?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哭嫁源於掠奪婚。掠奪婚亦稱搶劫婚,是人類遠古時代的一種婚姻形式。人類祖先為了避開婚姻上血緣近親,開始向其他民族部落尋找配偶,搶掠是其中的一個方式。現在的很多民族都經曆過這個曆史階段。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掠奪婚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帶入婚姻關係,這種婚姻的優越性和社會價值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從女人的情感角度看,這無疑是一種野蠻的強製性婚姻形式。可以想象,遭到突然搶劫的女子,是怎樣的驚駭恐慌和痛哭流涕。由恐懼到哭泣,這是一種心理過程,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抗爭。女人的武器是眼淚,在這裏是實實在在的。麵對武力和強暴,她們沒有別的選擇,哭是惟一的反抗。從此往後,哭與嫁便結下不解之緣,年複一年,代代相傳,形成後世的哭嫁風俗。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掠奪婚這種婚姻形式早已消亡。雖然現代世界仍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搶婚,但在本質上已不同於古代的掠奪婚,即由原來的真搶轉變為一種迎親儀式。問題在於,產生於掠奪婚時代的哭嫁,為何沒有隨著掠奪婚的消亡而絕跡。現在看來,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民俗文化的傳承性。哭嫁像其他民俗事象一樣,傳承性比較強。二是哭嫁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掠奪婚雖然消亡了,但廣大婦女並沒有因此而獲得婚姻自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哭嫁得以傳承便不足為奇了。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哭嫁風俗各式各樣,哭嫁形式也不盡相同。如果以哭嫁的當事人劃分,有兩種形式:

母女對哭。這種形式下母女二人都是哭嫁人。主角一般是母親。母親哭唱一段,女兒應和一段。也有母女同時哭唱的。

親友陪哭。陪伴哭唱的親友都是女性,人數不固定,少者三五人,多者一二十人。有獨唱,有對唱,也有合唱。親友陪伴哭唱,表現了女性的共同命運和相通的情感。

以哭嫁本身來劃分,有四種形式:

隻哭不唱。即哭嫁時沒有唱詞。有時新娘低聲哭泣或大聲嚎啕,母親一邊陪伴垂淚。有時則母女倆抱頭痛哭。這種情形多見於城鎮。

隻唱不哭。即以歌當哭。唱歌人大多不是新娘。這種隻唱不哭的哭嫁形式,多見於少數民族。廣西毛難族嫁女時,由女歌師唱《折被歌》。佘族人在喜宴上,要由新娘的嫂子代她唱《敬酒歌》。晚上還要擺歌台,青年男女長夜對歌。

有哭有唱。這是一種最典型的哭嫁形式。哭嫁時似唱非唱,似哭非哭。把說白、哭訴、歌唱融為一體。唱詞既有固定內容,又可即興發揮,節奏自由,抒情性強。江西大部分地區流行這種哭嫁形式。

有歌有舞,又哭又唱。這種哭嫁形式參加的人比較多。在有組織的情況下,新娘與姐妹們一道,放聲哭娘,盡情歌舞。姐妹們獻歌獻藝,真誠祝賀。場麵歡快熱鬧。

哭嫁習俗離不開哭嫁歌。近些年,民間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搜集整理出許多哭嫁歌。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訴說包辦婚姻的痛苦;

對婦女地位低下表示憤慨;

歌唱夥伴之間的友情;

指責媒人花言巧語;

對新娘的教誨和祝福。

從整體上講,哭嫁歌的內容是積極健康的。當然,其中也有一些較陳舊的觀念。二些傳統的哭嫁歌,由於歌詞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它們的傳承意識就日趨淡漠。

封建社會是哭嫁習俗的興盛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婚姻的締結,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人必須遵循三從四德,婚姻悲劇時有發生,而哭嫁給新娘提供了一個宣泄不滿的機會。這是哭嫁在封建社會之所以盛行不衰的重要原因。

進入現代社會後,婦女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提高。除了一些落後地區父母包辦婚姻還較為嚴重外,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是社會普遍認同的準則。婚禮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大喜,哭嫁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基本消失。因此,在現代社會,走向沒落是哭嫁習俗不可扭轉的趨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